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美國是30%左右,日本是12%左右,印度是6%左右,而我國卻不到4%。
不大不強,是中國文化產業的現狀。
中國文化產業協會會長張斌委員認為,文化產業要在2020年實現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必須有實實在在的政策扶持。
在2013年中國文化產業協會開展的會員調查中,65%以上的會員企業都表示,希望出臺文化產業的專門政策,在資金、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對文化產業、企業予以扶持。
張斌委員舉例說,與傳統產業相比,文化產業的核心資產是知識產權、傳播技術、文化內容等無形資產,固定資產低,抵押物少,這導致很多優秀文化企業和項目難以得到銀行資金的有效支持,極大地限制了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這就需要我們在文化金融領域進行創新,針對文化產業的特點提供金融支持和保障。”在進一步激勵現有金融機構,加大對文化產業支持力度的同時,張斌委員還建議成立專業化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銀行,推進文化和金融的結合。
文化產業需要政府扶持,但扶持并不是干預。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龔曙光代表認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相關政府部門“最重要的還是文化管理的理念要改變”。
代表委員們認為,對文化產業的管理,政府應管宏觀,微觀層面應交給企業。正如江蘇省鹽城市政協副主席蔣婉求代表所說,國家應該在頂層設計上給文化產業更多的引領和推動,比如盡早著眼于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戰略定位,進行科學、前沿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頂層設計,為產業發展提供行動指南,制定差異化的區域發展策略,避免盲目投資和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微觀層面,企業投資的具體項目是否合理、是否掙錢,包括風險管控等,都應該由企業自己評估,而不應該由政府管控。”龔曙光代表說。
在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委員看來,文化產業對人才有極大的依賴度。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化產業人才缺乏。因此,加強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是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的當務之急。
全國工商聯提交的提案《關于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專門就培養文化產業人才提出了建議。該提案建議,依托全國高等院校文化藝術專業,推進文化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繼續教育,探索建立文化產業網絡教學機構,培養實用性文化人才。
該提案還建議,完善文化人才培養、表彰和管理系統,實施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計劃,規范文化從業者從業資質管理,加大對有突出成績和貢獻的卓越文化從業者的獎勵和表彰。同時,合理引導文化企業和人才在國內的布局,通過財政、稅收等激勵措施,鼓勵和引導企業、個人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展結合當地文化特色的文化產業經營活動。
文化走出去:如何形成品牌
2013年,我國45部國產影片海外票房和銷售總收入為14.14億元。相比之下,美國兩部影片《鋼鐵俠3》和《環太平洋》,在我國的票房就達14.4953億元。國產電影的海外遭遇,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現狀的一個縮影——海外受眾對中國文化作(產)品接受度低,中國尚未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在走出去之前,我們要認真考慮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應該以怎樣的文化產品去實現這種目的。”在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高云委員看來,我們對文化走出去的戰略缺乏系統性研究,因此難以形成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戰略規劃,導致各自為政,同質競爭,忙于“走出去”辦活動,而這些活動大多是有地域特點的歌舞雜耍,比的是排場大小與規格高低。
“這與美、日、韓等國精心打造、強力推銷其電影、動漫、電視劇,形成強烈反差。這些文化產品將相關國家的價值觀隱藏在故事中,對輸入國的受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相比之下,我們在國外展示的雜技、歌舞等,熱鬧后不太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高云委員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關鍵首先在載體選擇上,應更重視小說、戲劇、電影等領域,因為這些文化產品可以承載更深刻的思想內容。
高云委員建議,文化走出去要變“送”為“賣”,以后要以“賣出去”為目標進行規劃,“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信貸發放等方面,出臺更有針對性、更加優惠的政策措施”,激勵文化營銷單位研究國外受眾消費需求的關注點、興趣點、共鳴點,針對不同區域和國家拓展銷售渠道,采取量身定制的辦法,為目標國受眾提供樂于接受的文化服務。
文化走出去不能缺少民族文化、傳統藝術。在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委員看來,中國的民族音樂、傳統戲曲以及一些優秀文學作品,具有歷史的厚重感和內涵。他建議,政府在選派文化走出去項目時,可以有針對性地推介民族傳統藝術,必要時給予資金扶持。
“與此同時,文化藝術團體要大膽探索如何將本土文化進行創新,以適應海外觀眾的欣賞習慣。畢竟,文化的交流和溝通是雙向的,單方面地只強調主觀,不考慮對方的興趣是不行的。”席強委員說,“在面對國外觀眾時,要用時代感強的手段,結合國際運作模式,展示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文化內涵。”
鏈接
我國文化改革與發展大事記
2002年11月8日
黨的十六大提出,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抓緊制定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
2003年6月27日
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舉行。
2006年1月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
2007年6月1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2007年10月15日
黨的十七大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2010年7月2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研究問題進行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
2011年10月15日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013年11月9日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全會提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06福州加大提升和改造力度 一批公共文化場所投用
- 2013-11-13創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驗收 廈門獲獎200萬元
- 2013-09-12公共文化服務廈門榮膺示范城市 文化部11月正式授牌
- 2013-08-23創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廈門今明兩日迎"國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