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韓業庭
小學生在上書法課。資料圖片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一定能建成現代文化強國。——政府工作報告
“一個只能出口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的國家,成不了世界大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面對撒切爾夫人曾經的斷言,依然有種刺痛感。
當人們贊嘆中國經濟驚人的成就時,總有一個尷尬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挺進世界五百強,我們的文化企業卻拿不出一個名揚世界的品牌;當美國大片、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攻占中國市場時,我們的文化產品走出去卻始終步履維艱。20世紀50年代,陳寅恪先生就曾斷言:“文化關乎民族的盛衰。”今天,文化直接制約了我們邁向世界強國的步伐。
我們在文化上,到底弱在哪兒?奔向文化強國的路又該如何走?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公共文化服務:如何補齊短板
近年來,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取得了長足進步。然而,不管是硬件設施,還是服務質量,公共文化服務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都存在明顯差距。
“比如,城市里普遍有文體廣場,而建有文體廣場的行政村僅占總數的26%;城市里寬帶已經普及,可通寬帶的自然村卻僅占總數的27.7%。”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全書說。
據王全書委員介紹,我國人均文化事業費,東部地區為44.38元,中部地區僅為21.26元;西部地區公共文化資源和項目嚴重不足。
實際上,十七屆六中全會已經提出,在文化建設方面,要使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要逐步提高文化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比例。
“這是兩個剛性要求,可現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實現這個目標。”文化部部長蔡武告訴記者。
要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補齊公共文化服務的短板,一定要建立以均等化為導向的公共財政制度。王全書委員建議政府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民族地區的傾斜力度。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實施文化“低保工程”,保障包括龐大的農民工隊伍在內的特殊群體和包括殘障人士在內的弱勢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力委員今年的提案,就是《關于加強統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建議》。他認為,必須從建設國家層面的公共文化統籌協調機制著手,對公共文化資源、資金、技術、人才隊伍、管理服務等進行統籌規劃、合理配置,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此外,應在體制機制上進行因地制宜的改革和創新。比如,一些地方的圖書館實行了“總分館制”,市級總館和縣級分館之間、各縣級分館之間的圖書定期流動,提高了圖書的利用率。
安徽省政協副主席趙韓委員則認為,要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均等化,還必須從運營機制上打破舊框框,激勵文化場所的經營者們主動走向社會。通過分類引導,促進文化需求和供給真正對接。此外,還要創新運行機制,探索建立文化事業單位的法人治理結構,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各界代表、專業人士參與管理。
在蔡武看來,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根本上要建立兩個機制:一是以均等化為導向的公共財政制度,以財力的均等化推動資源配置均等化,最終實現服務的均等化;二是以效能為導向的管理體系,以管理能力提升,推動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提升,最終實現服務效能提升。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06福州加大提升和改造力度 一批公共文化場所投用
- 2013-11-13創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驗收 廈門獲獎200萬元
- 2013-09-12公共文化服務廈門榮膺示范城市 文化部11月正式授牌
- 2013-08-23創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廈門今明兩日迎"國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