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音樂、舞蹈保護區域(2處)
泉港山腰街道
山腰街道是閩南方言與莆仙方言(即“頭北話”)的過渡區,流行以媽祖為主的女神信仰,以“頭北話”為主的音樂、戲曲等,構成方言過渡區文化圈。
鯉城區浮橋街道
浮橋街道有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刣獅、江南車鼓女、■民服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筍江月色”等自然景觀,有南宋古護城河遺址、宋代泉州第一橋、接官亭遺址等歷史遺跡。
閩南文化遺產展示保護區域(1處)
豐澤清源山及周邊社區
清源山的人文景觀和周邊的博物館群展示了泉州多元的文化風貌,除了清源山宗教文化景區,還有眾多景區定點展示閩南特色文化和表演藝術。以清源山景區及其周邊村莊為平臺,展示由歷史先賢、多元宗教以及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的閩南文化。
專家專訪
國家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要讓老百姓自然地延續習俗
近日,國家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文化生態保護區不應該只是一個牌子,而應造福當地百姓。泉州的保護模式新穎,讓文化生態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烏丙安說,目前已經批準建立的一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有的做得非常好,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當成點,把日常生活當成線,有機地串聯了起來。老百姓不一定要等到“過節”的日子,才程序式地做些什么,而是怡然自得地按當地的習俗過好平常的每一個日子,這才是真正的文化生態。
因此,我們應該想辦法調動老百姓的自覺性,讓文化習俗自然而然地延續下去。只有老百姓接受并習慣本地域、本民族或族群的生活方式,并且以這樣的方式安居樂業,其所承載的文化生態才具有可持續性。
烏丙安說,在泉州,男女老少隨口哼唱的是古老的南音、高甲戲、梨園戲……這些文化生態不是我們短時間內就能打造出來的,而是祖祖輩輩打造出來的,是家家戶戶的老百姓打造出來的。所以,要保護這些文化生態,靠的是老百姓,靠的是祖祖輩輩生活在泉州古城的人家。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12編造消費雷人雷語會惡化輿論生態
- 2014-03-11泉州擬投超4000億建設生態市 規劃370個重點項目
- 2014-03-11柘榮:9個鄉鎮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 森林覆蓋率達75.4%
- 2014-03-10人間天堂:遠離世俗的生態村落
- 2014-03-10福州海峽奧體綠色生態城區通過審議 申國家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