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童謠應從娃娃抓起,圖為市二實小的孩子在演唱童謠。
包括童謠在內的閩南傳統文化已走進校園。圖為在豐澤區東美幼兒園,小朋友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火鼎公婆”。
對于許多出生在閩南地區的人來說,兒時總少不了閩南童謠的陪伴:“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揭鋤頭卜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旋鰡鼓,依呀嘿都真正趣味……”
每當熟悉的旋律響起,許多成年人都會情不自禁地跟著旋律輕輕地哼唱。在輕快而充滿趣味的歌聲里,腦中浮現出的是童年時那片藍瑩瑩的天,那方綠油油的田,那只越跳越遠的青蛙,那群已經散落天涯的小伙伴,還有伴隨著一首首歌謠漸漸遠去的,無憂無慮的童年。
然而,當人們插上童謠的翅膀追憶童年時,這對“翅膀”卻在時代風雨的拍打下日漸衰弱。閩南童謠似乎已經開始淡出童年的舞臺,陷入鮮有人問津的尷尬境地……
□本報記者 郭雅瑩/文 張九強/圖
歷史淵源
閩南童謠最早起源于唐朝
中國童謠歷史悠久,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魏風·園有桃》中就有記載:“心之憂矣,我歌且謠”。閩南童謠的起源、沿革雖然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從福建地方文學作品《閩都別記》中的一段描述可窺知一二:唐代福建觀察使常袞入閩時,“閩人一字不識,難以開導,遂作俗謠《月光光》,以土音教之,歌既能唱,隨寫字教之識。”
據史料記載,這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童謠的內容為:“月光光,渡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撐船來前路。問郎長,問郎短,問郎一去何時返。”這首唐代的《月光光》與如今閩南各地傳唱的《月光光》相比,雖然文字有所改動,但主題和結構仍十分相似。
雖然對于《月光光》是否確為常袞所作,學界還存有爭議,但不能否認的是,《月光光》的出現和傳承是閩南童謠歷史源遠流長的一大力證。
飽含閩南人的美德與智慧
經過閩南人民千年以來的創作與傳承,閩南童謠成為了閩南地區兒童啟蒙教育的重要素材。這些童謠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既有《羊仔囝》、《白頭鷥》這類動物歌,《蝶仔花》、《四季菜色謠》等植物歌,也有《甜馃過年》、《土地公》等表現閩南民俗的童謠;有《占椅仔》、《孝月娘,孝月姐》之類的游戲歌,還有產生于特殊歷史時期的時政歌,例如《石井鄭國勝》、《學文化》等,可以說每一首童謠都是閩南人民傳統美德與優秀智慧的結晶。
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閩南童謠,不僅在內容上極具童真趣味,在韻語與平仄的節奏上充分體現了閩南語的精髓,而且許多童謠還融入了閩南方言詞語、俗語、閩南地區歷史等,簡單有趣,朗朗上口。
例如《老鼠仔》——“老鼠仔,鉆壁空,一暝不困蟯蟯動,一只一只想偷食,人人看見都卜掠”,歌詞中“一暝”即“一夜,整夜”的意思,“困”即閩南語“睡覺”的意思;“蟯蟯動”本意則指蟲蠕動的動作,這里指老鼠到處亂竄。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