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3月5日訊(通訊員 樂德聲 劉靜云)145厘米的個頭,35公斤的體重,下肢殘疾,外加一副拐杖,這就是沙縣夏茂鎮殘疾人聯絡員羅玉明的“裝備”。6年來,她用一副拐杖支撐瘦弱的身軀,走村入戶,累計行走1萬多公里,為當地的1300多名殘疾人建檔案,擠出業余時間教殘疾人使用輔助器具,促膝談心幫助殘疾人走出陰影,重獲新生……??
從“肢殘”到“助殘”
“那一年,我才3歲,夜里一次持續高燒不退,第二天一覺醒來,兩只腳就不聽使喚了。”回憶起往事,羅玉明心潮起伏。她患上了小兒麻痹癥,從此落下肢體殘疾,離一個健全的人漸行漸遠。
羅玉明家住沙縣夏茂鎮中街村。從小學到初中,羅玉明由母親、嫂嫂背著上下學。她從小就比同齡的孩子更懂事,10歲時,生活基本能夠自理了。“那時,殘疾人初中畢業后想上學很難,學校不收……”羅玉明離開學校后回到家里,一邊加強肢體的康復訓練,一邊堅持自學文化知識。她堅信知識能改變命運。2008年底,三明市殘聯組織殘疾人電腦知識培訓,羅玉明參加了培訓。?
次年初,沙縣夏茂鎮殘聯選聘殘疾人聯絡員,33歲的羅玉明成功入選。為了盡快進入角色,她加班加點“補課”。白天,拄著雙拐走村入戶,調查摸底;晚上回家,她又拖著疲憊的身軀,在燈下對白天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很快,康復、教育、就業、維權等一系列工作,羅玉明游刃有余。?
?
領著殘疾人走向自立
因為感同身受,羅玉明幾乎傾注了所有的熱情幫助同病相憐者。“助殘不是施予、贈與,而是像朋友、親人般的互助與交流。”羅玉明說,自己也是一名殘疾人,更能理解他們的苦楚,也更容易走進他們心里。??
夏茂鎮中堡村女子小陸,因患小兒麻痹癥造成右側手腳功能性障礙,多年依靠著板凳行走,造成她左側手腳沒有得到鍛煉,機能逐漸退化。羅玉明暗暗發誓,一定要幫助小陸獲得新生。
羅玉明告訴小陸,自己住在四樓,每天獨立上下樓,并鼓勵她說:“只要堅持鍛煉,你也能行。你不想像我一樣成為一個自立的人?”一番開導讓小陸的眸子泛起了亮光。此后,羅玉明一下班就陪她散步、逛街,教她使用拐杖。一個多月后,小陸可以拄著拐杖出門了。后來,在羅玉明幫助下,小陸在沙縣高橋鎮華佳紙業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讓一個殘疾人自立,就能為他的家庭減輕一分負擔。”羅玉明說。她想方設法為更多殘疾人創造機會。夏茂鎮月邦村村民鄧祖生18歲時打工做泥水時從腳手架上摔下來,脊椎受損,下肢截癱20年。失去了雙腳的他,開了一家雜貨店謀生。由于出行不便,雜貨店進貨都靠他年邁的父親幫忙。羅玉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父母老了,怎么辦呢?為了讓鄧祖生能完全自立,羅玉明為他配備了一輛殘疾人機動輪椅車。眼下,鄧祖生生活得挺好,進貨自己全包了,閑時還能帶父母到鎮里趕集、兜風。?
溫暖送到殘疾人心坎?
為了更好地服務殘疾人,羅玉明常常把業余時間也搭進去。周末,她常到殘疾人家中轉轉,陪他們聊天,為他們送去關愛。看見有的殘疾人沒有把腳放在輪椅踏板上,她會耐心解釋,并指導其正確地使用輪椅。看見一位身體還沒有恢復好的殘疾人,為了生計用電動車載客,她總要嘮叨幾句:“一定要有安全意識,村子的路不好走,開車一定要小心。”
羅玉明對鎮里殘疾人的情況如數家珍。她根據殘疾人的不同情況進行分類,建立了規范的殘疾人數據庫,全鎮上千個殘疾人家庭都留下了她的足跡。上面一有什么優惠政策,誰最需要,誰最適用,她立馬就能說出來。去年,沙縣開展“殘疾人居家養老無障礙改造”,羅玉明馬上就想到了最需要的人——夏茂鎮梨樹村的曹家培。30來歲的曹家培肢體殘疾,因家中的門比較窄,坐輪椅出入不方便。羅玉明為他爭取到了“殘疾人居家養老無障礙改造”資金。如今,曹家培可以自由出入家門了。細心的羅玉明還考慮到曹家培父母年事漸高,為方便曹家培自己做飯,為他做一個低位灶臺,這樣一來,曹家培自己可以動手洗菜做飯了。??
?
因為細心,羅玉明總能把服務做到殘疾人的心坎上。為殘疾人造冊時,羅玉明總要“多嘴”幾句,很多殘疾人卻因此獲得新的康復機會。一次,一位10歲男孩的母親替孩子來辦理登記手續,羅玉明“多嘴”,問了幾句,得知小男孩因先天性腦癱后遺癥,造成腿部功能障礙,行走吃力,不愛走動。羅玉明提醒孩子的母親,一定要加強腿部肌力鍛煉,并為其配備了一個助行器。如今,小男孩康復情況很理想。
如今,在羅玉明的努力下,夏茂鎮成立了全省首家鄉鎮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指導站,484人受益于“重度殘疾人生活補助金”,273人受益于“輔助器具適配”,40人受益于“居家無障礙改造”項目……??
眼看著一個個殘疾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羅玉明心中也收獲了不少快樂。她說,六年的努力,值了!其實,這些收獲的背后是羅玉明傾心的付出。而今38歲的她,卻無暇顧及自己的另一半。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