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跌倒或昏厥的人們,路人該采取何種態度?過去近乎一致的回答是援手相助。于是,提供必要的救助就成了社會的正能量,而那些見死不救者往往被推向道德的對立面。他們被冠以“冷漠的路人”,經常出現在新聞標題中,從此前的佛山到最近的深圳,這些地方出現的救助缺失現象,無一例外都受到道德審判。
由這些事例所引發的討論,一度上升到國民性批判的高度。直到近來,各地不斷發生類似事件,一些非主流的聲音才逐漸被放大,比如近來出現在深圳暈厥女性未得到路人救助的事件,披露后單純的道德審判即有所減緩,而部分媒體批評路人冷漠的傾向性明顯的聲音也遭到質疑。若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難發現,道德批判在經歷一段時間的實踐后逐漸失靈,人們懷疑,簡單粗暴地舉著道德大旗大肆鞭撻顯得過于嚴苛,它所提出的道德要求看似高尚,在實踐過程中則可能遇到各種難題,一旦走出門,道德圣人或許就會成為他們曾經致力批判的冷漠路人。于是,理性的人們傾向于反思,路人的表現是否就等同于道德冷漠,他們的消極反應是否還出于非道德因素的考慮?
一種為“路人冷漠”辯護的聲音經常會提到救助存在的障礙,施救不僅是個道德問題,更是個技術問題。當一個人在地鐵暈倒,成群結隊的人紛紛前往圍觀可能被視為熱心的表現,但從專業救助的角度看,路人的熱心可能也會威脅到生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及時有效救助的第一步往往是疏散圍觀民眾,使救助對象獲得較好的呼吸環境。當這些知識在一次次的事件中被普及,客觀地說,那些有道德關懷的人,面對需要關懷的人們,也難免陷入躊躇,是簡單出于道德沖動做出抉擇,還是根據不同情境有所取舍,需要斟酌。
很難確定救助者的糾結是否普遍,有多少路人是真的因為技能缺乏而采取保守策略,但可以確定的是,隨著路人的顧慮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道德大旗作為一種批判武器正逐漸失效,對冷眼旁觀者則有了一種新的觀察視角,輿論開始注意圍觀者理性選擇的成分,糾結他們的糾結。
上述變化是近來才出現的,網絡天然充滿樸素關懷,而精英們也不能免俗,他們的憂國憂民經常淪為清流物議,道德批判依然是很多人占據話語高地的法寶。前段時間,在圍繞性交易現象的討論中,有人出于對弱者的關懷,從人權角度呼吁性交易合法化,不過,正如外國的經驗所彰顯的,這樣的政策并無助于這一群體的境遇改善,相反甚至使其處境更為艱難。很多時候,道德沖動只會解決良心的障礙,但不會解決實際問題,或許當前中國社會缺乏的不是道德素養,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摘編自《新民晚報》3月3日文/何小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04李書磊:促感化重養成,讓未成年人養成良好道德習慣
- 2014-03-03龍巖道德講堂總堂:學習老區精神 堅定理想信念
- 2014-03-03龍文區召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
- 2014-03-03海滄區愛在道德講堂里升華 為貧困地區捐贈衣物
- 2014-02-28思明區建設局舉辦“愛在行動,感恩生活”道德講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