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基層基礎? 爭創全國先進
?
一、簡要回顧十年工作,肯定成績,看清問題
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頒布以來,我市認真貫徹中央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以《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測評體系》為導向,突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教育,大力實施“六聯育人”工作機制,扎實推進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工作,創造了“幸福成長工程”、“周末學生班車”、“食宿改善工程”、“流動家長學校”、“星期六體驗”、“帶法回家”、“道德銀行”、“村級德育工作站”等多項在全省產生積極影響的創新案例。成功舉辦了全省性的經典誦讀、“童心向黨”歌詠展演活動和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現場會,較好地完成了中央和省委文明辦部署的重點工作,在2011年全國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綜合審判庭試點工作座談會、2012年全省“迎接十八大、講文明樹新風”活動視訊會議上都作了工作經驗交流。2012年我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稱號。明溪、永安、沙縣榮獲福建省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縣(市)。2013年在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測評中,我市取得97.75高分,居全國第9名,全省第1名。
從十年來的工作情況看,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從近年全國、全省測評反饋情況看,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如有的地方和部門對這項工作不夠重視,一些具體工作落實不到位;一些面向未成年人的活動場所還不能滿足未成年人實際需求,部分未成年人教育活動場所運行和管理不到位;社會文化環境整治的長效機制不夠健全,網吧監管、網絡整治、校園周邊環境治理、文化市場凈化、德育工作等離群眾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下步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決和改進。
二、認真做好 2014年工作,明確任務,抓緊抓早
1.廣泛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宣傳活動。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全過程,落實到幼兒和中小學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一要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作為有效載體,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同時,要充分發揮黨員領導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美德少年和家長的示范引導作用。二要深化拓展“中國夢”主題教育。善于運用現代傳播渠道,通過開展喜聞樂見的活動,引導未成年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實現中國夢之中。要持續開展“老少共筑中國夢”宣傳教育活動,通過組織“五老”、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普通市民講述可親可敬可信的追夢圓夢故事,引導未成年人奮發學習、不懈奮斗。三要廣泛開展“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大力開展愛學習教育活動,改進教育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持之以恒開展愛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勞動中培養獨立生活能力。要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充分利用我市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四要扎實開展各類宣傳教育。持續開展形勢政策教育、歷史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法制教育、誠信教育等各類宣傳教育,廣泛深入開展學習雷鋒、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美德少年等活動,引導未成年人弘揚民族精神,學習踐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2.深化拓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著力培養未成年人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未成年人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一要突出主題實踐。要經常性組織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并在清明節、“六一”、“七一”、“十一”等法定節日、傳統節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紀念日,集中開展思想道德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推動道德教育日常化、生活化。二要推進社會實踐。普及學生綜合實踐教育活動,推動中小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參與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和公益活動、益德益智的科研發明和創新創造活動、形式多樣的學雷鋒志愿服務等社會道德實踐活動;推動未成年人主動參與“滿意在三明”主題創建活動,強化實踐養成。三要探索教學實踐。加強和改進德育教學,開發一批中小學德育優秀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德育精品課、時事政策教育優秀案例。組織開展紅色旅游、暑期教育、夏令營、冬令營、參觀、瞻仰及考察等活動,使未成年人在參與中接受教育、舒展身心、健康成長。
3.積極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文化環境。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手段,推進社會文化環境整治,提供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文化服務。一要開展網絡信息環境凈化行動。擴大“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的刊播登載覆蓋面,整治互聯網和手機傳播淫穢色情及低俗信息,整治網絡不良游戲。總結推廣“文明小博客”活動經驗,評選表彰學校優秀德育網站,為廣大未成年人創造文明健康的網絡環境。二要加大文化市場執法監管力度。深入開展少兒出版市場專項治理,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加強對網吧、電子游戲經營場所、歌舞娛樂場所等的監督檢查,嚴厲查處違規接納未成年人的行為。三要豐富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發揮好公共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科技館的作用,扎實推進優秀少兒作品創作工程,繼續辦好電臺電視臺少兒欄目,加強對優秀未成年人文化產品的宣傳推介,推動優秀影視節目上廣播、上電視,推動少兒文藝繁榮發展。四要優化學校周邊環境。嚴格執行校園周邊行業場所管理規定,依法管理學校內外商業網點,切實做好校園門口及周邊治安、交通等綜合保障措施,不斷加強對學校周邊的水源、大氣、噪音等污染源的監測整治。五要加強未成年人校內外活動陣地建設。推動中小學校與紀念館、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等建立館校合作關系。建立和培育一批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校外教育活動示范場所、科普品牌活動項目、青少年創新創造工作站、青少年綜合實踐教育基地和課外閱讀實踐示范基地,加快市中小學生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建設。各地要抓好2014年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的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和省里配套的課外閱讀實踐基地建設,總結推廣城市學校少年宮建設試點經驗,規范學校少年宮自建工作。
4.著力構建關心關愛未成年人的服務體系。要著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建立健全服務體系。一要提升家庭教育服務水平。多渠道舉辦家長學校,廣泛開展“家長教子”活動,深化小公民道德建設和“雙合格”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開展家庭教育理論研討和示范家長學校創建活動,積極探索單親家庭、困難家庭、流動人口家庭的未成年人子女教育的有效方法,推廣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二要提升維權服務水平。扎實開展“未成年人零犯罪學校(村、居)”和“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區”創建活動。探索建立關工委與政法五家(綜治辦、公安、檢察院、法院、司法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協調、齊抓互動的“政法一條龍”和“社會一條龍”教育幫教失足青少年工作機制。三要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啟動未成年人社區教育示范點建設,深化文明單位和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掛點社區活動,推動各級文明單位面向未成年人開放內部文體設施和活動場所,落實文明單位每年為未成年人辦一件實事的工作要求。四要提升特殊群體服務水平。加強留守、流動、孤殘、流浪、貧困未成年人特殊群體的教育、管理、服務和關愛工作,進一步落實保障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機制,健全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專題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推進流浪兒童救助保護工程,辦好市、縣特殊教育學校,廣泛開展扶貧助學等關愛活動。五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水平。依托市心理健康輔導站,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預警系統和心理援助體系,加強對縣(市、區)、社區、學校心理健康輔導站(室)的建設、業務指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課題研究,提升心理健康輔導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