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風首頁
> > 正文
我國暴力傾向兒童呈現低齡化 不是解決問題方法
http://www.caoliu14.com?2014-02-28 15:38? ?來源:北京青年報
我來說兩句
研究表明,我國有暴力傾向的兒童年齡正呈現低齡化特征,一些孩子三四歲時就表現出了暴力傾向。針對此次10歲女童毆打一歲男嬰事件,不少網友認為,女孩的行為“令人發指”,而在對其進行譴責的同時,也應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這樣的暴力孩子。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小女孩極端行為的心理成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暴力行為的認同
幾乎每個施虐者的背后都有令人心酸的受虐經歷,在充滿暴力的家庭內成長的孩子,不管是目睹者還是親歷者,都可能除了身心遭受暴力之苦外,也默默認同施暴者,甚至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認為只有暴力才能解決問題。當他自己遇到挫折、困難、麻煩時,也會通過暴力來解決處理。
父母是孩子來到世上的第一位老師,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會通過模仿重要客體(其養育者)的行為來認識自己及他人,學習如何與他人溝通、建立關系等等。
二、憤怒情緒的表達
在家庭教養中,如父母經常無端打罵孩子,面對強勢的父母,孩子無力反抗,為了讓自己獲得安全感,孩子會有自我保護的機制,心理學稱其為防御機制。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壓抑”,如不能表達的恐懼、憤怒等情緒。這種被壓抑的情緒不會消失,而是會被放到“潛意識”中,通常不被自己和別人知道,但壓抑的情緒會在特定的條件下表達出來。如案件中小女孩遇到比自己弱小的個體,同時無成人或監管自己的人在場的情況下,有可能通過“打小孩”這種極端的方式和異常的行為來表達和釋放自己被壓抑的憤怒。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4-02-27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不能有“雙面家長”
- 2014-02-27亂發脾氣要罰款 15條家規讓福州一夫妻變"好家長"
- 2014-02-26學校要求留短發女生鬧情緒 家長:希望特事特辦
- 2014-02-18廈門學生校服老土遭家長吐槽 要變時尚難度不小
- 2014-02-12一群義務“月老”專幫大齡青年 吸引來32位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