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麗的身體逐漸好轉,看到婆婆蔡珊莎(右)打工回來,趕緊給她倒上一杯熱水。
核心提示
晉江東石鎮洪塘村年近六旬的蔡珊莎任勞任怨、照顧患重病兒媳的感人故事被廣為流傳。因為兒媳蔡小麗(化名)患慢性腎衰竭,7年來,蔡珊莎一邊照顧兒媳,一邊打工掙錢養家,用無言的愛多次把兒媳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近日,在泉州市委宣傳部、市委文明辦、市婦聯、泉州晚報社聯合開展的首屆“感動泉州十佳美德家庭暨家庭美德人物”評選活動中,蔡珊莎被評為“感動泉州十佳好婆婆”。
□本報記者 許雅玲 實習生 徐凱燕 文/圖
兒媳患病 她像親媽一樣照顧
日前,記者來到晉江東石鎮洪塘村一間石頭平房里,58歲的蔡珊莎正在灶臺前燒柴火,旁邊堆著撿來的木柴,她向記者介紹:“燒柴火可以省點錢。”
2007年3月的一天,蔡珊莎的兒媳蔡小麗被診斷為慢性腎衰竭,這消息猶如晴天霹靂,對她們原本貧寒的家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不過,蔡珊莎很堅定地說,家里就是再揭不開鍋,也得讓兒媳安心治病。
剛開始,蔡小麗住院兩個多月,就花了十多萬元。蔡珊莎只能在醫院和家里兩頭跑,早上三四點就起床,先是到田里做些農活,再趕回家里做早飯。吃過早飯,兒子要趕到廠里上班,丈夫繼續到田里干活,蔡珊莎則要到醫院照顧兒媳,期間,還要抽空跑回廠里,卸貨掙錢。
每日三餐,她都要端到兒媳面前給她吃。有時,兒媳身體虛弱,躺在床上連吃飯都不能自理,蔡珊莎就一手扶著兒媳,一手喂著她吃飯。上下樓梯有時走到一半,兒媳喘不過氣來,她邊扶著邊騰出手幫兒媳在胸口上捋一捋。
在蔡小麗看來,婆婆就是她的親媽。有好幾次蔡小麗突發緊急狀況,都是婆婆及時把她送進醫院。“有一次我上廁所時突然整個人都不行了,婆婆剛好外出買菜,鄰居就跑出去找她,她趕緊回來把我扛進救護車。”蔡小麗對此十分感激。
打工掙錢 她像男人一樣養家
在蔡珊莎家門外的空地上,有兩小塊菜地,地里是她自己種的芥菜、蒜、蔥、花菜等蔬菜。蔡珊莎說,這些菜基本可以滿足家庭一日三餐。菜地旁擺放著從山上和建筑工地上撿回來的木柴。“每次回家都會看看有沒有剩余的木柴,拿來生火做飯,多少能減輕生活開銷。”蔡珊莎指著那個角落說。
除了節省日常開支,年近六旬的她還堅持打工。“早上6點起來,去鋼鐵廠打工,貨車一到就去裝卸貨,把鐵塊、鐵條分類好。從早上7點忙到12點,下午2點到日落。”收入不多的蔡珊莎,硬是堅持做了十多年。因每天要拿幾十噸鐵的重活,臂力也不如從前,“晚上回家端菜手都會抖。特別是夏天,重活下肩膀都特別難受。”蔡珊莎按著臂膀說道。
兒媳身體虛弱沒有精力照顧孫子,有一次孫子因為沒有得到細心照顧,感冒了很久都沒有好,蔡珊莎就一邊打工一邊分身照顧孫子。她像陀螺一樣,不停地轉——孫子吃完藥睡著后,她趕緊跑回廠里,繼續卸鋼鐵。
兒媳康復 她像孩子一樣開心
幸好,社會愛心人士伸出了援手,讓蔡珊莎一家人看到了希望。
2010年,醫院通知他們已找到適合蔡小麗的腎源。在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30多萬元的手術費總算湊齊,換腎手術也進行得很順利。如今,蔡小麗已經能下床幫忙做飯,每個月都要去醫院做一次復查,身體狀況恢復良好。
說到這些,蔡珊莎的臉上終于有了笑容,像孩子一樣開心。采訪結束后,蔡珊莎走進廚房,繼續生火做飯,孫子站在灶臺邊,幫奶奶遞著廚具。蔡珊莎說,她從小到大都在農村生活,沒見過什么世面,不過她知道,就算日子再煎熬,只要人還活著,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