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再出發、尋找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城鎮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熱詞。的確,作為未來拓展拉動內需的重要抓手,城鎮化是中國新一輪改革的重要戰略選擇。黨的十八大提出中國要走“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更是明確提出了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就較為清晰地勾勒出了“新型城鎮化”的文化發展藍圖。
城鎮化是人類走向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載體和推進器。未來中國將從以農耕文化為主導的鄉村文明,走向工業化為主導的城市文明。而文化是一個城鎮是否擁有特色的靈魂,城鎮化發展需要文化的支持。我們知道,現代工業文明追求標準化,這就容易導致城市建設的千城一面,結果是我們城市發展總是缺少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有特色的東西。
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凸顯文化特色至關重要。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只有文化的浸潤,城市才能彰顯其特色與氣質。人是一種文化的存在,所以我們必須切實推進有文化記憶的城鎮化,即將文化元素、文化脈絡融入城鎮建設與規劃之中,讓文化的繼承、傳播和創造共同凝結為城市的文脈魂魄,融入城市形態當中。
城市和人一樣,也有記憶,也有其完整的生命歷史。“城市記憶”指的是一個城市形成、變遷和發展中具有人文價值的歷史記錄。作家馮驥才曾指出:“任何城市的文化都是一個地域人們審美積累的結果,是歷史不斷積累形成的,而不是某些人就能決定的。”沿著一座城市的片片記憶,人們才能返回歲月沉積的深處。一代又一代人的創造與付出,讓一座城市像人一樣,經歷著從胚胎、童年、青年到成熟的成長過程,并通過地名、老街、老建筑等形式定格下來,展示著它寬廣而深厚的人文閱歷以及獨有的個性和身份。
鄉愁作為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傳達著人們對故鄉的眷戀和思念。一座城市僅有經濟的發展是不夠的,因為如果任由濃郁商業因素的蔓延,會對人們的文化鄉愁造成毀滅性侵蝕,“白云在清空飄蕩,人群在都會匆忙。”在忙碌中人們對生命的完整記憶被撕扯成碎片,進而讓人們不由發出“城市是埋葬鄉愁的墳墓”的感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春節出境游 文明伴左右)讓風度比風景更美
- 2014-02-27遠離煙花爆竹 讓年俗服務于健康文明
- 2014-02-27文明當包括尊重他人
- 2014-02-27“拾蛋不昧”擦亮東營文明城
- 2014-02-27文明才會讓人敬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