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關于“節約”的經典故事與名言可謂數不勝數,值得贊揚的“節約”精神可謂授后人以漁,可為什么在這么多優良傳統的影響下、艱苦奮斗作風的引領下,卻依然存在著諸多浪費現象呢?筆者也做了思考。
記得前一段時間網上出現一段視頻,視頻中說的是一對剛剛結婚不久的夫婦在家里吃飯,兩個人都津津有味地吃完了一桌子飯菜,女人撒嬌地說不想刷碗,男人也說太累了不想刷碗,于是兩個人眼神一對,同時把雙手拿上桌,一起將桌上的飯菜、碗筷、杯子、剩飯推到桌子下面,一陣破碎聲后,兩個人幾乎同時發出了“有錢真好”的聲音。
如果有錢人每天都這樣過日子,那么結果可想而知。雖說這段視頻表現的有些夸張,但也讓我想起了幾年前曾在北京親身經歷過的一件事,在北京我曾經遇到過一個男人在商場里買了一整套新衣服和一雙新鞋后,把舊的直接讓服務員扔掉!當時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現在想想,社會中關于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真的有許多!節約似乎一時間成為小氣、丟人的代名詞。
把節約看成沒面子是價值觀出現了問題,節約本是美德,筆者覺得節約更應該成為一種性格、一種生活方式,處處節儉體現了一個人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應該時時有節約意識,處處有節約行動,把被動節儉變成主動節約,才會在一滴水、一粒米、一度電、一張紙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氛圍中構建一個良好的節約習慣。
當前中央提出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四風”,有許多根源在于頭腦中沒有“節約意識”。無論是誰,做事前都想想如何科學布局、如何節儉辦事,這樣解決的事情一定會有風清氣正的“味道”。
一時節約易,天天節約難;一事節約易,處處節約則難。節約需要每個人從內心去真正認識,支配自己的大腦嚴格遵守,需要道德約束,需要節約環境,只有人人都以勤儉節約、理性消費為榮,才能形成節儉持家的良好社會風尚,國家也會取得更大的進步,這是文明的又一境界。(鄭小文)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必須常抓不懈
- 2014-02-27好的“家風”是一種道德力量
- 2014-02-27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不能有“雙面家長”
- 2014-02-27未成年人重知重行方會“道德強大”
- 2014-02-27堅守法律和道德底線 弘揚社會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