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很多孩子收到了不少壓歲錢,少的幾百,多的甚至上萬元。這筆壓歲錢怎么花?南京外國語學校初一學生13歲的陳怡瑾早就計劃好了壓歲錢的用途,即注入自己的個人慈善基金,用來幫助貧困的同齡人。原來,自2009年3月,南京市慈善總會就在國內率先推出了“個人慈善冠名基金”,目前為止,共吸引了近500位愛心市民參與,認捐總額高達723萬元,其中學生本人及家長為孩子認捐的比例超過70%,而孩子們出資的主要來源,就是春節收到的壓歲錢。(2014年2月9日《現代快報》)
每到新春佳節,長輩們給孩子們壓歲錢,一直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習俗。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升,壓歲錢的數量也隨之“水漲船高”,如何支配也成為了拷問孩子和家長的“道德難題”。而今,南京市慈善總會專門為孩子而設置的“個人慈善冠名基金”令我們眼前一亮,用壓歲錢做慈善做公益,無疑是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讓他們懂得“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含義,讓他們感受“幫助他人,快樂自己”的幸福,讓他們領悟“雪中送炭,排憂解難”的意義,更讓他們為生活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中國而盡情驕傲,而無限自豪。
曾幾何時,“壓歲錢”成為了不少孩子虛榮攀比的“砝碼”,你的幾百,我的幾千,他的上萬,似乎壓歲錢越多就意味著自己“高人一等”,尤其見到好吃好玩的,不少孩子憑借自己鼓鼓的腰包,私自隨意花銷,出手分外大方,殊不知,這付水東流的分分毛毛都是長輩們辛辛苦苦的“血汗錢”,節儉意識從何培養?理財計劃談何實施?愛心擔當更成為題外之話。而今,壓歲錢做慈善,則是帶領一代未成年人走上了感恩的愛心之旅,筆筆善款都將用于助學、助老、助醫、助殘、助困、助孤等項目,每筆資金的去向既透明又具體。無形之中,孩子就獲得了比壓歲錢更具“含金量”的成長禮物,漸漸地他們會知道,原來1元錢就能讓山區的孩子買上一個嶄新的作業本,原來10元錢就可以給孤寡老人購買一頂溫暖的棉帽,原來200元錢就可以讓因貧失學的孩子重返校園……當這一筆筆善款隨著愛心的流動而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時,所散發出的光和熱,所產生的正能量,就會成為影響孩子們終生的“道德大餐”,讓他們從親身的經歷中見證愛心的力量,足以溫暖心靈,照亮世界,幸福人間。
展望未來,今日的孩童正是祖國建設的接班人,慈善事業的后備軍。用壓歲錢做慈善,則是在孩子的心中培植一顆愛的種子,飽經歲月的歷練,讓愛心破土而出,抽枝長葉,拔節吐翠,涓涓細流就會匯成愛心汪洋,民間慈善事業也會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趙娜)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道德模范讓我們高山仰止
- 2014-02-27春節期間開展道德模范關愛“很給力”
- 2014-02-27文學不能消解道德
- 2014-02-27讓法律閃耀道德之光 讓道德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