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策探究:城市文明創建主動對接環灣城市群建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要探索適合泉州實際的公共文明建設模式,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市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十二五”規劃提出“沿海文明帶”與“山區文明帶”的區域發展目標。這與建設環泉州灣文明城市群,無論是在目標上、時間上、空間上都相匹配。
我們既要看到文明城市群建設具備的基礎和潛力,又要看到存在的不足和壓力,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推進文明城市群建設,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對接環泉州灣城市群建設。建設環泉州灣文明城市群,應呼應“環灣、向灣、同城化”的發展戰略,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目標,以《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為導向,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事業、生態保護、文化建設、市民素質等方面的規劃和發展一體化,打造具有完善的公共服務、高尚的道德風氣、先進的文化品質、和諧的社會秩序、良好的生態環境的文明城市群,力爭泉州市本級及所轄縣(市、區)全部進入全國文明城市(縣城)行列,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國文明城市群。
1. 共建資源共享的發展環境。落實泉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和“環灣、向灣、同城化”理念,加強組團間的交通聯系,優化城市空間。遵循一體化布局、一體化規劃、一體化實施、一體化受益原則,落實公交、電力、通訊、燃氣、管網、污水垃圾處理等市政設施同城化項目,同時在城市管理、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治安等方面,加強對如何突破體制障礙的研究,推動實施更多的城鄉規劃、市容市貌、園林綠化、市政管理、工商行政、社會治安、公共交通、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方面便民利民同城化項目。
2. 共建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協同推進干部職工學習教育工作,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和從政道德教育。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創先爭優與創建學習型黨組織活動。認真貫徹廉潔從政《若干準則》、《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及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深入開展治理庸懶散奢和問效問責活動。全力推動“智慧泉州”建設,推廣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促進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推行“馬上就辦”,建立高效的投訴處理機制。推進網上政務,推廣“一站式服務”和“網上審批”,率先推進審批管理“零收費”,開辟同城化建設重大項目綠色通道。
3. 共建民主公正的法治環境。推進普法工作,加強法律援助服務,開通法律服務熱線,切實維護公民和法人合法權益。加強和完善企業、社區、機關、學校、新社會組織等基層黨團組織建設,依法執行社區居委會選舉制度。統籌新建居民小區依法實施物業管理,創造條件推行舊居民小區物業管理。深化文明社區建設,推動駐地單位服務資源無償低償向社區居民開放,實現共建共享。
4. 共建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重點人群信用檔案建設,建立健全信用數據共享機制。完善環灣區域市場監管體系和信息情報共享機制,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開展“百城萬店無假貨”、“文明誠信經營單位”、“管理創新示范企業”、“和諧企業”等創建活動。深化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突出食品藥品行業、社會服務和公共秩序三個領域,著力解決誠信缺失、公德失范等問題。
5. 共建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著力倡導文明行為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組織開展文明交通、文明引導、文明餐桌、文明傳播行動,促進良好社會風尚形成。發展志愿服務組織,深入開展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志愿服務活動,推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常態化組織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建立健全評選表彰、幫扶禮遇長效機制。以獲評東亞文化之都為契機,統籌發展環灣區域圖書館、科技館、群藝館(文化館)、檔案館、社區文化活動場所建設,推進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十百千基礎工程”建設,加強泉州“五南”文化、“五緣”文化等品牌的開發和利用,開展區域節慶文化活動,打造環灣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推出文化旅游精品線路。
6. 共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文化環境。統籌推進環灣區域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建設一批鄉村(城市)學校少年宮、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站(室)和社區少年之家、綠色網吧、圖書角,確保公共文化設施向未成年人免費開放。建立文化執法聯動協查機制,開展網絡、網吧、熒屏聲頻視頻、出版物、校園周邊環境等專項整治。協同推進“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等系列活動,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社會文化環境。
7. 共建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鞏固深化城市建設管理年活動成果,加快建設環泉州灣中心城市。做好慢行系統、綠道、人行過街設施和公園綠地、大型公共設施的無縫對接,營造休閑空間。按照中心城區10分鐘上快速路、15分鐘上高速公路,相鄰組團間15分鐘通達,中心城區30分鐘通達規劃區各主要城鎮的城市交通提升要求,加快構筑環灣城市骨架。結合美麗社區建設和“點線面”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加強老舊小區環境綜合治理,推進環灣區域“數字城管”網格化管理。整體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設和經營性公共場所衛生、食品衛生、飲用水衛生。
8. 共建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扎實開展平安建設活動,切實加強公共安全、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生產安全、消防安全管理,嚴厲打擊社會丑惡現象和違法犯罪行為。加強對各類食品生產銷售企業的管理,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和非法行醫、非法藥品制售行為。建立完善重大群體性事件和食品藥品安全、重大疫情、安全生產事件協同處理機制。完善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和應急處置機制,依法依規處理群眾信訪問題。
9. 共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統籌環灣區域園林綠化建設,按照各縣(市、區)每年在環灣沿江主干道沿線建設一處30畝以上的開放綠地廣場,一段綠地率達40%以上的景觀路示范工程,一段沿快速路兩側各50米以上寬度景觀帶的要求,抓緊建設綠化長廊、生態濕地、公園廣場、城市慢線等項目。加快實施“一灣兩江”海堤、河堤岸線整治建設,結合晉江兩岸綜合開發、洛陽江流域整治,疏浚清淤,同步推進景觀帶建設,營造優美的沿江環灣城市風貌。大力推進國家級生態城市創建工作,提倡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完善企業排污許可證制度和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和大氣環境污染綜合整治。
10. 共建一體聯動的創建環境。協同各縣(市、區)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強化創建文明城市(縣城)目標管理、評估考核和表彰獎勵,推動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行業、文明單位等基層文明創建,夯實泉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基礎。鞏固提高惠安、永春、德化全國文明縣城和南安省級文明城市創建水平,支持石獅、晉江、安溪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縣城),帶動提升泉州開發區、臺商投資區文明城區創建質量,形成相互銜接、聯動發展的環灣文明創建一體化態勢。
環泉州灣文明城市群建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牽涉部門多,地域覆蓋面廣,涉及管理層次深,必須本著先易后難、協商規劃、協調發展、環灣平衡、逐層推進的原則逐步實施。
1. 建立健全職責分明的工作責任體系。創建環泉州灣文明城市群作為市委、市政府的重點工作,細化為環泉州灣城市群建設的具體項目;由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指揮部統一領導,增加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惠安縣作為指揮部成員單位,其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指揮部辦公室具體負責組織協調。各縣(市、區)成立相應的指揮部和辦公室,落實各項創建工作任務。
2. 建立健全全民參與的社會動員體系。加強環灣發展輿論宣傳,使環灣區域內的各級組織和干部群眾在思想上形成環灣同城認識。統一整合各種媒體資源,在報刊和廣播電視上設立環灣同城專版(專題),建立以環灣文明城市群為主題的資訊宣傳網站,進行宣傳造勢。建立“環泉州灣文明城市群論壇”制度,定期舉辦環灣主題論壇活動,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氛圍。
3. 建立健全協同協作的城市管理體系。積極探索公共服務改革,探索完善環灣區域公共事務共管機制,促進公共事務服務管理同城化。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體制機制的若干意見》要求,實施城市管理重心下移,促進城市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逐步統一,建立城市管理跨區域聯動機制,制定聯動工作預案,聯合開展專項行動,實現環灣區域城市管理無縫對接。
4. 建立健全常態高效的督導巡查體系。堅持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強化環灣各縣(市、區)、街道、社區在文明創建中的作用,發動駐地單位積極支持和參與所在地文明創建工作。按照全國文明城市測評要求,全面開展環灣區域督查測評,促進整改常態化。建立創建文明城市群工作對標、臺賬、調度等制度,有效督導檢查各單位工作進度。適時將創建工作進展情況呈報市委、市政府,并進行通報。
當前,泉州正處于“兩個加快”、跨越發展的關鍵期,建設環灣文明城市群,作為探索符合泉州特點和時代要求的新實踐,是對環灣城市群建設的有力推進,也是環灣發展進入質態提升新階段的重要標志,將推動文明城市創建“泉州樣本”的形成,使之成為全省精神文明建設的品牌和名片,助力泉州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搶占先機、勇立潮頭。
課題指導:陳慶宗
課題組組長:林炯泉
課題組副組長:洪金煉
課題組成員:市委宣傳部、市委講師團、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市政公用事業局、市行政執法局、市文廣新局、市衛生、市“城市建設管理年”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市衛生考評中心
執 筆:盧遠遠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