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是更深入、更全面也更艱難的變革,必須經歷“積跬步而致千里”的漸變過程
在教育主管部門全力推動之下,異地高考即將在全國30個省份全面落地。近日,來自教育部的權威發布,再一次引發輿論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地高考的熱切關注。
全國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多達1277萬人,能夠采取“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政策,讓這些潛在的留守兒童和城里娃娃做“同桌的你”,這一善政不僅是灑向外來務工者及其子女的雨露,更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一個務實之舉。
當然,每一個改革、每一項善政,都會面臨不同利益群體各懷心思的仔細打量。外來務工人員或會失意于很多城市異地高考仍設有不低的門檻,而有的市民則會擔憂并不寬裕的教育資源和城市有限的承載能力。但如果把視角拉開、把眼光放遠,就會發現,異地高考改革,將從兩個層面促動城市長遠利益。
一來,這些外來的“小鯰魚”,將讓城里孩子在多元文化的融合與碰撞中成長得更健康、更寬容、更聰慧。歷史已經證明,缺乏流動的單一文化背景,會使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失去發展活力和動力。二來,只有在公平正義旗幟下,群體分化才會漸次彌合,社會和諧才會穩健可期。孩子是一個家庭的穩定器,隨遷子女從人生起點開始享受教育公平,將促進外來人員的安穩生活,增進其幸福感,這也有利于城市的長治久安。
然而,教育改革如果僅僅停留在“異地高考”層面,還遠遠不夠。大城市公共資源容量有限,完全不設門檻、單邊放開異地中高考,可能導致流動人口大量涌入,挑戰城市管理,引發群體矛盾。同時,這份公平正義的覆蓋面也仍然有限。對廣大農村人口而言,如果只能靠遷徙大中城市才能享受相對優質的義務教育,仍然是一種不平等、不公正。長遠來看,應該讓在中國任何地方學習、考試的孩子,都有相對接近的教育環境和錄取標準。畢竟,不管北上廣等城市的考場怎么開放,1000多萬隨遷子女,相對于全國數以億計的農村青少年來說,還是少數。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1福建等全國30個省區市今年將實現隨遷子女異地高考
- 2014-02-17同安男孩陳發展走了 去年高考前與骨癌抗爭感動廈門
- 2014-01-13“小高考”成績月底公布 如被錄取不再參加高考
- 2013-12-17拒絕盲人高考不合理 潛伏的公款吃喝讓人倒胃
- 2013-12-17拒絕盲人高考報名負的是哪門子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