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產業工人的報國情懷
——追記全國勞模、廈工培訓中心總監蓋軍銜
蓋軍銜在南極中山石前留影。廈工供圖
東南網2月20日訊(福建日報廈門觀察記者)一副墨鏡,一面放大鏡,一支鋼筆,一塊手表,一件棗紅的風雪服……它們靜靜地躺在陳列柜中,述說著一個并未遠去的故事。
2月14日,元宵節,我們走進廈門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蓋軍銜勞模創新工作室。去年4月,擔任廈工培訓中心總監的蓋軍銜不幸病逝,年僅58歲。而今睹物思人,這位產業工人的杰出代表、全國勞模、南極英雄走過的足跡,仿佛歷歷在目。
“這些立體直觀的機械剖面教學用具,都是師傅一件件親自制作的。為了傳授技藝給我們,他傾盡了心血!”廈工高級技師、省技術能手鄭龍枝是蓋軍銜的徒弟,他指著實物教具和墻上的二維機械圖深情地說。
“老蓋雖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在廈工!”蓋軍銜的老同事、部分徒弟和廠領導都來了,大家圍坐一起,動情回憶起蓋軍銜不平凡的一生。
為國做事 三赴“生命禁區”建奇功
在工作室里,有一塊用鐵皮制成的牌子,上面寫著“廈工大道”四字。“這是南極首條以企業命名的道路。”廈工副總裁、工會主席洪家慶說,這是蓋軍銜第一次到南極時的杰作。
蓋軍銜于1995年、1998年、2004年,先后三次前往“生命禁區”南極,是參加我國南極科考的首名產業工人,也是在南極工作時間最長的職工。
1992年,廈工機械作為國內唯一的工程機械品牌進軍南極,在惡劣的氣候環境中服役3年后,開始出現故障。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要求廈工挑選一名出色的機械師隨隊赴南極維護設備。就這樣,1995年12月,蓋軍銜隨中國第12次南極科考隊登上雪龍號。
在雪龍號穿過南緯45至60度之間的“魔鬼西方帶”區域時,第一次遭遇狂濤巨浪的蓋軍銜幾乎要把整個胃都吐出來,但他強忍住身體的極度不適,登上了南極。
在南極中國長城站,蓋軍銜的任務是維修和保養所有的車輛設備。憑著嫻熟的技術,他自己加工零件,自己找材料,修好了所有的設備。
一天,一臺德國進口的150雪地車在距離長城站2公里的地方拋錨,維修任務落在蓋軍銜頭上。當時站內只有德文版的雪地車資料。蓋軍銜想,雖然看不懂德文,但機械原理是相通的。他憑借手頭僅有的一張圖紙和平時積累的經驗,很快就排除了故障。
蓋軍銜是一個閑不住的人。當時,長城站方圓幾公里內沒有道路,科考隊員出行極為不便。他開著廈工挖掘機花了近兩天時間,在雪地里沿著海邊挖出一條300多米長的道路,這是長城站上最平整、最寬闊的道路。長城站的科考隊員們一致同意,把這條路命名為“廈工大道”,并用鐵皮做了一面路牌。后來,換成了石頭路牌,蓋軍銜就把原來的鐵牌帶回了廈工。
2004年,中國第21次南極科考隊沖擊南極冰蓋最高點,急需一名工程機械技術嫻熟的技工作為后勤保障人員,極地辦又想到了蓋軍銜。此時的蓋軍銜已年近半百,又身患高血壓等疾病,在南極極端惡劣的環境中,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去,還是不去?在國家利益和個人生死考驗關頭,蓋軍銜選擇了前者。
國家科考隊在向南極冰蓋最高點沖擊時,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雪地車又壞了!這對隊員們的打擊是致命的。蓋軍銜和另外兩名機械師冒著零下40多攝氏度的嚴寒,輪流焊接斷裂的刀板,修好了雪地車。
2005年1月7日凌晨,危險再度降臨:科考隊的生活艙突然停電!
此時,冰蓋上的平均溫度已降到零下40多攝氏度,停電使艙內溫度驟降,威脅著隊員們的生命。
蓋軍銜的第一反應是:時間就是生命。他穿上衣服,冒著寒冷,迅速沖到發電艙,爭分奪秒搶修。很快,發電機又發出隆隆聲。
在進入冰穹A、海拔5000米的最高區域時,由于緊張地搶修發電機組,蓋軍銜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身體接近休克狀態,但他仍堅持工作。差一步就完工時,他心臟病突發,倒下了,被附近的美國極點站接走搶救。
“人的一生中能有機會為國家做點事很難,對我們這樣的企業普通員工更是一件難事。雖然從廣義上說,我們每天的工作也是為國做事,但參加南極科考畢竟是不同的,所以我認為能做這樣的事是一種榮幸。”事后,蓋軍銜這樣平靜地說。
地辦副主任吳軍說,我們的極地考察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就因為有一大批像蓋軍銜這樣的人物。他們為中國的極地考察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2005年,蓋軍銜被極地辦第二次評為“最優秀的考察隊員”,還獲評“感動廈門十大人物”。
愛崗如命 生命最后階段還研究教學
去年12月底,蓋軍銜被查出得了胰腺癌。其實兩個多月前,他就感到上腹部不舒服,容易疲倦,但他依然一心撲在工作上,一拖再拖。到他覺得挺不住,才到醫院檢查時,已經太晚了。
“最開始還以為是糖尿病,吃著降糖藥。”妻子王嫣明未語淚先垂。當醫院檢查結果出來時,醫生約見王嫣明,“我都沒有往那個方向去想”。
胰腺癌,且已轉移到全身8個地方,診斷結果讓王嫣明的頭腦一下子變得空白。倒是蓋軍銜顯得鎮靜,他問醫生:“能不能做手術?”醫生搖搖頭。王嫣明聽不下去了,獨自跑出去流淚。再進病房時,蓋軍銜對她說:“沒事啦!得了這種病,不要緊,你就當我出長差去了。”
是的,蓋軍銜愛崗位勝過愛自己的生命。他經常出差,家里有兩個備好的行李箱,他經常拎起就走。
調任技術中心總監后,蓋軍銜成了“空中飛人”,一年中有四分之三時間在廈工遍布海內外的產品經銷點做售后服務。他常常感到分身乏術,因為許多用戶一遇到產品的疑難問題,就指名道姓要蓋軍銜去。他想,光靠自己一人,長此以往,難以應對,必須把自己的技術傳授給年輕技術工人,讓他們盡快成長。
他開始動手編寫培訓教材,用多年來積累和掌握的理論、實踐技術,編成《裝載機的使用維護保養》《裝載機主要部件工作原理及維修》,并制作了圖文并茂的中英文教學光盤。他還親自到國內外各地的代理商、經銷商和用戶中舉辦培訓班,為廈工節省售后服務費用300多萬元。
“就是到了生命的最后階段,他躺在病床上,還和我們一起研究教學軟件。”鄭龍枝說,由蓋軍銜牽頭開發的挖掘機三維仿真教學軟件已完成開發,在售后服務技工培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裝載機的教學軟件,在蓋軍銜去世后,他的徒弟們接過師傅的接力棒,完成了開發。
工程機械,是蓋軍銜的最愛。在他的書房里,都是與工程機械有關的書。每天晚飯后,蓋軍銜喜歡把自己關在書房里。他有多篇學術論文在國家級專業刊物上發表。即使住院期間,只要身體稍感舒服,他就對著電腦琢磨起三維動畫教學軟件。
幾年來,蓋軍銜桃李遍天下,經他培訓的中外客戶、用戶近萬人,培養企業技工3000人。這背后,是他四處奔波、忘我無私的工作。
“別了,我的導師!中華技能大師工作室的牌子已然懸掛在培訓中心;培訓教室里,您的學生已執起您曾經握過的教鞭正細致認真地教導學員;實訓基地里,學員正在進行變速箱的拼裝;演示屏中正在播放著您制作的動畫教學軟件……這一切,您是否看見?這一切足以告慰您的在天之靈!”蓋軍銜的徒弟這樣寫道。
蓋軍銜用自己樸實無華的行動實踐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時代風采。2013年6月,廈門市委追授蓋軍銜為“廈門市優秀共產黨員”。2013年7月1日,廈門市委、市政府作出決定,在全市開展向蓋軍銜同志學習活動。
時代需要更多這樣的先鋒
福建日報評論員
當一個人以為國家為社會做事為榮幸,并創造非凡業績時,人們就會由衷地崇敬他。本報今日發表通訊《一名產業工人的報國情懷》,追記全國勞模、廈工培訓中心總監蓋軍銜的先進事跡,讓人備受感動和鞭策。
蓋軍銜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他把為國家做事當成一種榮幸,隨時聽從祖國的召喚。十年間,他三次登上“生命禁區”南極,成為在那里工作時間最長的職工。在南極極端惡劣環境中,他克服年齡偏大、身患疾病等種種困難,冒著嚴寒頑強奮戰,甚至病倒在施工現場,出色地完成國家科考隊的車輛設備維修、保養任務。
蓋軍銜工作起點比較低,只是一名學徒工,卻毫不氣餒,通過孜孜不倦地學習鉆研,掌握了過硬的技術,獲得“中華技能大獎”,成為廈門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高級技師”和“高級工程師”雙高職稱的技術人才。他無私地把技術傳授給別人,精湛技術在機械維修行業廣為傳授,開花結果。
蓋軍銜是當代產業工人的楷模。他用感人的事跡,生動詮釋了愛國、敬業、友善等價值準則,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的先進事跡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他的可貴精神值得我們大力弘揚。
蓋軍銜的先進事跡生動地告訴我們,愛國不是抽象、寬泛的,而是具體、實在的,完全可以也必須在實際工作中來實現。我們要像蓋軍銜那樣熱愛祖國,愛崗敬業,把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之中,刻苦學習,勤奮工作。把本職工作做好了,就是為國做事,就能為國家作貢獻。
蓋軍銜的先進事跡還告訴我們,為國家為社會做事,光有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本領。我們要像他那樣,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要熱愛學習,刻苦鉆研,不斷提高本領。這樣,才能勝任各項工作,在本職崗位上作出更大的貢獻。
蓋軍銜還用事實告訴我們,一個人本領再高,所做的事還是有限的。我們要像他那樣胸懷友善之心,熱情地傳幫帶,無私奉獻。這樣,人人都可以在互幫互助中受益,共同提高,社會就會呈現和諧向上的好氣象。
福建發展正處在十分關鍵的時期,迫切需要在全社會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我們要通過廣泛宣傳,讓人們充分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宣傳好包括蓋軍銜在內的先進典型,用活生生的事例,讓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生動具體真實的感受,進一步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懷和創業激情,爭當各行各業的模范和先鋒,同心協力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營造和諧文明的社會氛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19八旬全國勞模為完成“自我救贖” 發明治污技術
- 2013-11-11福建省:“量身定制”勞模工作室 發揮示范效應
- 2013-11-04廈門勞模創新工作室服務社會文明 演繹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