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披露一對老年人帶著孫子闖紅燈,鑒于老年人無視各種規則的現象,提出“不妨讓老年人再社會化”。受其啟發,我覺得,在老年群體中,退休官員更應該社會化。
退休官員的文化水平、人生經歷和物質基礎,決定了他們比一般老年人擁有相對幸福的晚年生活。但是,也有一部分退休官員更容易脫離社會,離群索居,過早出現人生低潮。
你到公共廣場去,在那兒跳舞娛樂的,很少有退休官員;你到社區活動室去,在那兒參加活動的,很少有退休官員;你到街頭巷尾去,在那兒下棋聊天的,很少有退休官員。筆者曾經在一所基層老年人大學了解到,在那號稱五六百人的學員中,竟然只能找到兩三名當地退休的官員。在一個大型群眾合唱團隊中,能夠參加進來的退休官員也屈指可數。
“退休官員去哪兒了?”很多人知道,他們在官方的老干部活動中心里,在由退休領導領銜的各種老年社團里,在與官方關系緊密的各退休干部支部活動中。近幾年,盡管在大力推進退休官員管理與活動社會化,但仍然沒有改變老年群體中的官民分流現狀。
于是,在退休官員中,有些遠離工作單位的,很難找到自己的歸宿;有些高齡或者身體不便的,就很難感受到如魚得水的社區溫暖;有的官銜較高的即使很想親民的,也很難聞到人間煙火;甚至有的退休官員與民爭利,用“余熱”灼傷社會。
產生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觀上是因為退休官員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晚年生活的硬件基礎,如官員才擁有的活動中心等;客觀上因為退休官員的主體人群,仍然有根深蒂固的“官本位”觀念,不自覺地延續著在職時的干群之別。
當年甘祖昌解甲歸田做農民,如今楊善洲封山育林當園丁,他們老有所為是自己的選擇,也是百姓之福。退休官員的主體真正回歸社會,融入百姓,成為退休生活的修身之要,將是未來老齡社會一個值得期待的社會生態,這比出幾個退休官員先進典型更重要。
□ 易國祥(武漢 職員)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1-08福州小區掀“樓頂種菜”風 種菜成退休老人樂趣
- 2014-01-06廖仁美:退休阿姨照顧精神殘疾大伯
- 2013-12-2589歲退休教師設無名獎學金 出資鼓勵學生訂雜志
- 2013-12-17小偷公交車上偷女士手機不成 被退休老警察制伏
- 2013-12-04泉州78歲退休醫生自購藥箱 免費為社區義診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