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的民俗表演帶動了游客參與的熱情
核心提示
昨晚7點多,位于市區新門街源和1916創意園區的文化廣場,“多彩西街——源和1916文化‘嘉年華’”活動的泉州民俗表演啟動,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市民和游客。
□本報記者 廖培煌 林勁峰 陳小陽 實習生 王霽雯 文/圖
6項踩街節目 個個原汁原味
昨日下午4點多,負責泉州民俗表演的泉州筍江藝術團100多名團員從各地聚集而來,在文化廣場進行當晚表演前的彩排。甫一亮相,就吸引了原本在園區里游玩的市民和游客。
到了晚上7點多,偌大的文化廣場,觀眾里三層外三層地將表演隊伍包圍著。在隨后的繞園區踩街中,表演隊伍一度在前后左右人群的簇擁下緩慢前行。市民們紛紛掏出相機,一時間閃光燈閃爍不停。
小朋友們尤喜愛“大搖人”,他們活潑、熱烈,作出的一些動作詼諧、幽默,妙趣橫生。“媽媽,這個黑黑的卡通是誰啊?”5歲的朱俊祺拽了拽媽媽的衣角,指著“鐵拐李”問道。稚趣的問題,讓一旁本就樂開懷的人們,笑彎了腰。
緊隨其后的是“驢子探親”表演。騎在驢上的“老婆”一手搖大蒲扇,做奔跑、逗趣動作。“老公”則雙手緊握韁繩,配合“老婆”前后左右奔跑,韁繩或收或放,或拉或拽,一邊大呼小叫,做出各種表情。
穿著大紅外衣、一腳高一腳低的高低褲、鼻邊一點黑痣的“彩婆”舞動扇子,邁著滑稽的步子走了過來。“彩婆”在隊伍里兩邊來回走動,不時還向路邊的觀眾扮著鬼臉。
當然,拍胸舞的師傅們,在這種又冷又凍的天氣下表演,更為不易。游客們一邊驚訝于他們動作齊一、豪放的表演,一邊不免也為他們擔心。
園區的道路,隨著隊伍的行進,氣氛更加活躍起來。晚上8點左右,雖然天空開始飄雨,但吃過晚飯的人們在新門街賞燈后,被園區熱鬧的氣氛所吸引,繼續游覽的步伐。
“我們挑選的都是最具特色,最原汁原味的民俗表演,有火鼎公火鼎婆、拍胸舞、大鼓涼傘、彩婆觀燈、大搖人、驢子探親等6項。”演出方泉州筍江藝術團秘書長吳燦雙表示,根據昨晚的情況看,今年正月十四吸引的人流比去年多。
大鼓涼傘場面壯觀
表演都有“門道” 這樣看才“熱鬧”
“你看,這個全部由‘丑丑’的阿婆組成的隊伍,很搞笑哦,扭個不停,一會兒在提褲子,一會兒歪嘴。這個節目叫什么來著?”
“我只知道這個節目叫‘火鼎公火鼎婆’,可他們為什么要抬著鼎呢?”
市民林小姐陪同父母前來觀賞表演,她覺得這些節目很好看,但對于表演展示的內容,她了解得不多,也因此,她要不時詢問父母。
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泉州民俗表演由來已久,每年的元宵節、大型活動都有表演者踩街的身影,市民對大多數節目不會感到陌生。但提到這些節目怎么看、看什么,年輕人遠沒有上年紀的老人家懂得多,當然,也有很多老人家也未必了解得全面。除了本報在此前的報道中介紹過的彩婆和大鼓涼傘外,記者特地邀請了吳燦雙先生為市民介紹另外幾項民俗表演。
吳燦雙說,大搖人主要由“八仙”人物造型組成,他們戴著面具,通過妙趣橫生的行走姿態,展示熱烈。戴面具表演從商代以來就有,但泉州地區從宋朝以后開始盛行,表現人們驅邪迎福的期望。
驢子探親,背景是一對夫妻吵架,找人評理,通過邊走邊舞蹈,圍繞驢子做出奔跑、收拉韁繩而引起的詼諧動作逗樂觀眾。
彩婆觀燈則從泉州高甲戲中的丑婆演繹而來。彩婆身著對襟衣大黑褲,嘴鼻間點黑痔,打扮以“丑”為美,在觀燈過程中,彩婆挽褲、歪嘴、抖肩,動作夸張風趣。
浮橋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拍胸舞的主要申報主體。拍胸舞在眾多大型場合和活動中亮相過。其來源有多種說法,流傳較廣的是,古閩越族人們的田間歡樂,作為慶祝豐收而舉行盛大的慶典一起分享喜悅。
拍胸舞的漢子們跳得歡
彩婆表演詼諧有趣
今明兩晚還有 想看可別錯過
據介紹,泉州民俗表演、踩街,將于今晚和明晚的7點半左右,繼續在源和1916創意園區的文化廣場上演。
有意觀賞精彩表演的市民,可別錯過了。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