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孤兒院里探春節:失團圓,溫暖在
“節日化”關心需要日常化
“當我老了,不再是原來的我,請理解我,對我有一點耐心……當初我引導你走上人生路,如今請陪伴我走完最后的路。”合肥市市民小夏是一名私企主管,利用空余時間常去養老機構做志愿者,他動情地朗讀了這篇網上被廣泛轉發的散文,他說,“與國外相比,國內為養老場所服務的志愿者太少了,有的養老院一年才能迎來一次志愿者活動,這些老人已經逐漸被社會遺忘在這個角落。尤其是在春節這種傳統節日,老人最怕的就是寂寞,沒有人關心。”
春節期間記者走訪敬老院、福利院發現,伴隨著國家逐漸提高對于邊緣人群的社會保障,這部分人群的物質生活正在日益提高。但對于親情缺位、缺少情感關懷的他們而言,日常化、系統化的關心與情感交流恰恰是目前所缺乏的。
“作為易被忽視的邊緣人群,孤兒和老人往往是到兒童節、重陽節等重要節日才會成為媒體和社會的關注對象,這很容易讓他們產生‘人走茶涼’的孤獨感。”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社會學教授易林分析指出,目前社會上對于這部分邊緣群體的救助多數是維持其基本生活保障,在個別特殊節日中看似熱鬧的志愿者活動,也基本是走過場,鮮有關注到他們的精神生活,“應當想辦法將目前這種‘逢節才關愛’的狀態逐漸轉為日常化。”(記者楊玉華、張紫赟、張京品、周暢采寫)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