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成拜年主角 中國年輕人摸索新年俗
花樣繁多的電子賀卡、爭奪熱烈的微信紅包、獨具創意的視頻拜年……新春佳節里,不少人的手指都在手機屏幕上忙碌著。
一部小小的手機成為了年輕一代拜年送福的主陣地,這種便捷、省錢又低碳的過年方式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年俗”。
“忙了一晚上,搶到了好幾十個‘紅包’”,吉林省長春市民孫達告訴記者,雖然每個“紅包”里只有幾塊錢,但是依然讓他感到十分興奮。
孫達所說的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紅包,而是在微信平臺上傳播的應用插件,用戶只需要輕觸手機屏幕,便可以“搶到”朋友發放的“紅包”,其中包含的金額可是發放者賬戶里的“真金白銀”。
不僅微信紅包十分火爆,一些在手機社交軟件上流行的電子小賀卡也十分受歡迎。不少人都在春節期間向朋友發送了包含有財神爺、金元寶、福字、鞭炮等吉祥圖案的電子賀卡。“這比枯燥的文字好玩多了,看著也非常時尚。”長春市民王良說。
隨著中國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手機上網速率明顯提升,移動視頻拜年也開始逐漸流行起來。在北京工作的長春女孩孟萌表示,今年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回到東北老家過年,但是通過微信、facetime等網絡即時通訊工具遠程拜年,跟家人朋友的距離立刻縮小了。
“以前流行群發短信、打電話,現在發微信拜年成了新趨勢,想語音、文字都可以,也能進行視頻通話,非常便利。”孟萌說。
長春市民史驥今年過年并沒有給朋友群發短信,而是以一段自拍視頻向朋友們拜年。在微信、微視等軟件中,用戶可以拍攝一段視頻發送給朋友,這樣直觀的祝福方式讓不少年輕人感到十分新鮮有趣。
然而,也有人對手機拜年的新年俗表示了擔憂,認為這缺少了年味,讓人覺得有距離感。
長春七旬老人劉香芹說:“這幾年家里一聚會,孫子孫女的手機就沒怎么放下過,他們可能在網絡中也聊得火熱,但是跟面對面的人卻生疏了。”
吉林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表示,新年俗恰恰代表了年輕人對于過年祝福的理解,這樣的方式值得鼓勵,但也應該適度,不能讓過年的這段時間都在手機屏幕上忙活。
“90后”女孩王晴晴也表示,有了新年俗別忘舊年俗,適當使用新玩法之余,還是要多陪家人、朋友,這才是永恒不變的過年方式。(記者劉碩 趙夢卓)
![]() |
![]() |
責任編輯:陳穎 |
- 2014-01-31天南地北拜大年 新春佳節各地風俗大不同
- 2014-01-31全球政要向中國人民拜年 潘基文獻中文祝福
- 2014-01-31習近平農歷馬年前夕向全國各族人民和全球華人拜年
- 2013-11-27中國古代風俗百圖之拜年送名片(圖)
- 2011-02-09微博拜年,“此處略去三個字”
- 2011-02-09中國網事:盤點兔年網絡過年秀 黨政領導網絡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