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含“馬”地名20多個 美麗地方有美麗傳說
制圖/江龍
本報記者 陳莼 何無痕
說到“馬”,中國人首先想起的可能是關于馬的各種成語和祝福語:一馬當先、馬到成功、汗馬功勞、龍馬精神……今天,我們換個角度說“馬”,數數“誒萌”(閩南話:廈門)有多少跟“馬”有關的地名,看看它們又是因何而得名的。
數“馬”
馬塘村8條路名有“馬”
馬壟、馬巷、馬厝、馬青路、天馬路、小走馬路……在百度地圖上搜索“馬”,得到的結果還真不少。據不完全統計,廈門全市大大小小含“馬”的地名有20來處,可謂是“群馬奔騰”了。
記者從市地名辦了解到,廈門有些與馬有關的地名,得名卻基本上與馬沒有關系。如著名的馬壟得名于馬垅自然村,傳舊時海水流至此地,而近水處的一丘水田(銹水田)為殿前陳姓家族最尾處田地,故名尾垅,后諧音馬垅。
要數誰的“馬”路最多,則不能不說到位于翔安的馬塘村——小小的村莊里竟有8條名字里有“馬”的路:馬塘路、馬塘北路、馬塘南路、馬塘東路、馬塘中路……跟“馬”如此有淵源,其實并不是偶然。傳說中這里本來是個偏僻山村,因為馬姓村民挖掘水塘澆灌田園而得名稱“瘦馬塘”。
市地名辦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還要算上與馬有關的山、村,那可真是數不清了,“像天馬山、馬蜂山、騎馬山、馬安山、馬仔山、馬豆自然村、馬池塘自然村……還有與馬有關的一個水庫,叫做馬墓水庫。”
說“馬”
這些地名古時候真的有“馬”
這些地名、路名,為什么會有“馬”字呢?本報資深編輯盧志明告訴記者,按照民間地名的產生規律,有些地方在古代時真的與馬有關,它們有的來自民間傳說,有的來自歷史遺跡,還有的因人名而命名……
[小走馬路]
鄭成功曾在此跑馬
據了解,小走馬路(定安小學一帶)便是鄭成功踞廈時的遺跡,原是一條不知名的山路,因鄭成功在此練兵時經常在路上跑馬疾馳,老百姓便把這里叫做“小走馬路”。
[馬巷]
唐朝時派人來此養馬
盧志明向記者介紹,馬巷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唐朝時朝廷曾派一名叫陳焉的人來此養馬,因而得名。又有傳言稱,南宋時期,馬巷一帶四通八達,商貿繁榮,為閩南著名集鎮,而商人馬氏在此開店經商頗具聲名,因此冠名“馬”。
而據志書記載,明至清初,馬巷名“馬家港”,康熙八年(1669年)稱“馬家巷”,后又稱“馬厝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始稱“馬巷”,沿用至今。
[馬鑾灣]
美麗地方有美麗傳說
而馬鑾灣的名字由來也有一段美麗的傳說,“鑾”即指掛在馬脖子上的鈴鐺,古代一名書生路過這里,馬鑾不慎掉落在地上。本無逗留之意的他,卻因為馬鑾掉落而停留此地,才發現原來這個地方這么美,因此得名“馬鑾灣”。
[馬厝社]
馬氏族人在此700余年
馬厝社則是因創始人姓馬而得名。據了解,馬厝社位于廈門市湖里區金山街道金林社區,舊時地址是汀州府同安縣嘉禾里二十一都二圖,也是市區內少數擁有祠堂的社區之一。
馬厝村老人協會成員老馬告訴記者,馬氏族人在馬厝社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南宋時期,祖先為了逃避戰亂而從龍巖逃荒來到這里,并定居于此,取名為馬厝村。此后,村內所有子孫均姓馬。目前,村內共有200多名姓馬的村民,一到節假日就會在祠堂設宴祭祖。
更有意思的是,馬厝村前種有三棵古榕樹,見證著馬厝村的歷史,據村民說此樹應有500年以上歷史。
![]() |
![]() |
責任編輯:陳穎 |
- 2014-02-04馬年哈爾濱冰雪大世界
- 2014-02-02馬年飾品熱銷 福州不少珠寶店照常營業
- 2014-01-31馬年春晚現場圖集
- 2014-01-30馬年春節來臨 龍海村民紅火過大年
- 2014-01-30中國馬年新春祝福流行“馬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