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春節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里,在這個游子歸家、闔府守歲的時刻,我們向全國各族人民、向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拜年,向那些節日期間仍然堅守崗位的勞動者們,獻上最誠摯的祝福和問候。
由堯舜時期到二十一世紀,由農耕文明到信息時代,春節這一古老傳統節日已經有了4000多年的歷史。這個節日見證了華夏文明的悠遠燦爛,凝結了中華民族的血脈親情,承載著千年古國的文化基因,記錄了風土人情的發展嬗變,在漫長的時間中獲得了沉甸甸的倫理、文化、民俗內涵。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春節能將全球華人帶入共同的“北京時間”,能將“回家團圓”變成一場近乎虔敬的文化儀式。正是在這圍爐夜話、團圓敘舊的時刻,那些來自華夏祖先的教化,經由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叮囑,傳到了我們的耳邊。
這也許意味著,如何看待春節、怎樣過春節,關系著我們如何看待傳統、如何看待文化。年,應該有傳統的味道,卻沒有舊式的鄙俗;應該有親情的美好,卻沒有人情的冗繁;應該飽含質樸的文化氣息,而不是充斥奢靡浪費的習氣。文化春節、節儉春節,或許能讓我們更多地找回“年”的味道。
過一個風清氣正的春節。節日不是奢侈的理由,人情更不應是腐敗的借口,中央“八項規定”的貫徹實施效果,最應從傳統節日上體現出來。一個激濁揚清的春節,不僅是在端正黨風、官風,更是使傳統節日找回其本應有的人文內涵和精神格調。
過一個綠色環保的春節。近幾年來,隨著大氣污染治理成為重要的社會課題,過年該不該放鞭炮也成了每年春節熱議的話題。爆竹聲里固然有年的味道,與自然和諧何嘗不是春節的內涵?在古文字釋意里,“年”從“禾部”,意味著農耕時代人們對于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祝禱,包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深意。守護這種和諧亦是在守護傳統,這是古人對今人的一聲提醒。
過一個有傳統味道的春節。春節并不僅僅意味著“吃速凍水餃”、“穿淘寶新衣”、派紅包、傳段子、刷微博、發朋友圈,對一個家庭而言,它是家族團圓的神圣時刻;對于一個社會而言,它是一個尋找和復蘇文化記憶的重要契機。如果現代生活已經讓我們覺得焦慮和浮躁,那么更應學著在這難得時間里找回平靜和從容。與其花時間應酬寒暄、擊鍵刷屏,不如和父母長聊一次、和孩子一起搟皮包餡,并在這些看似細瑣的事情上重新找到生活的滋味。
春節,永遠意味著一個新的起點。于國,是“歷添新歲月”、“乾坤氣象和”;于家,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無論怎么總結,它都意味著守護中的革新、傳承中的更始。這個時刻,每個家庭可以回望歲月,勾畫更好的生活圖景;國家也宜乎梳理來路,以改革的姿態闊步前進。千紅萬紫安排著。讓我們彼此獻上祝愿,也讓我們共同邁向新程。
![]() |
![]() |
責任編輯:陳穎 |
- 2014-01-29馮驥才:春節 就是回到生命的原點一解鄉愁
- 2014-01-29春節回家 請留下一路文明
- 2014-01-29春節期間開展道德模范關愛“很給力”
- 2014-01-29春晚應回歸“春節聯歡晚會”的初衷
- 2014-01-28龍巖市開展春節假日旅游市場和旅游安全檢查
- 2014-01-28春節期間 永定縣籌集142萬元救濟困難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