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獨克宗古城,曾有傳統村規民約,每年秋冬季節,“有司”會用一把特制的“大刀”,把建筑“超規突出”的部分砍掉,以保持建筑之間的安全距離。這種“一刀切”,既是一種防治火患的民間智慧,也具有深刻的文化意味。概莫能外的“一刀”下去,砍掉的是私搭亂建,何嘗不也是在遏制過分生長的欲望,以有序的安排,向養育一方人民的土地和文化,表達一種敬意?
從這個方面反思,一些古城之所以危機四伏,一些城市之所以搞得雜亂橫陳,背后則是失去控制的欲望之火。游客蜂擁而至,心里只想著門票收入、經營利潤,就會無休止地捕捉商機,讓文物古建的承受力突破極限;古城發展涉及方方面面,只想著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就會重開發輕保護,熙熙攘攘的店鋪背后,往往是不出水的消防栓、無知覺的煙感探頭。更有甚者,為了一時之利,不惜拆真古董建假古跡,搞什么阿房宮重建、潘金蓮故居,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實在令人痛心。
古城失火現象,不只是一個消防問題。沒有對欲望的約束、對文化的敬畏,文物的生存與發展,就會在單純的逐利邏輯中陷入歧途。許多去歐洲參觀古城堡的游客發現,當地導游常常會特意講解他們是如何進行火災防護的,像傳奇軼聞一樣津津樂道。這一個細節,其實與嚴密的文物保護法律、巨大的維修投入、廣泛的社會參與等息息相通,它們共同傳遞出一個信念:保護古城就是守護歷史,守護歷史就能開啟未來。
“讓居民記得住鄉愁”“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撥動了無數人的心弦。一座廟,一棟樓,一條街,一個巷子,凝結了多少人的生命記憶,又蘊含著多么豐富的人文信息。報京侗寨立有石碑一塊,刻著“千古不朽”四字。歲月流轉,在現代化浪潮不斷激蕩的今天,如何把老祖宗創造的文化基業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正如故宮的銅缸,其功能已被現代消防設備所取代,里面雖不再盛水,但更需注滿保護意識、文化敬畏。如此,我們才能讓文脈源遠流長,為古城守望新一天、新一年的燦爛陽光。 (詹 勇)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31廈門一老人被出租車撞飛 熱心女子街頭守護(圖)
- 2013-12-02連于妹:一句承諾,近半個世紀的守護
- 2013-12-02永春鄉村醫生奔波兩山村 為萬名村民守護健康
- 2013-11-28廈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守護青山綠水 共享碧海藍天
- 2013-11-25關愛好人是守護社會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