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舊館驛,身著婚紗的新娘走在千年古巷中
東南網1月21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陳麗娟 謝向明 文/圖)進入臘月,西街的喜氣也多了。穿行在小巷里,總能在不經意間邂逅各種大大的“喜”字。這些年,越來越多年輕人搬出西街,但一說到結婚這一人生大事,不管婚禮是在酒店辦,還是在家里辦,總要回到祖厝熱鬧一番。
無意間闖進舊館驛,迎面走來一支迎親隊伍。
這條僅約200米長的千年古巷中,有著明嘉靖間御史汪旦、戶部侍郎莊國楨的府第;藏著清道光間翰林龔維琳胞弟舉人龔維琨、刑部主事王海文、清嘉慶間進士楊濱海的故居,還有清末狀元吳魯的讀書處……
看著那貌美的新娘穿著雪白婚紗、拿著嫣紅玫瑰,從古厝間緩緩走來,恍惚間,仿佛時空隧道交錯,將兩段跨越千年的愛情故事繪在了同一畫卷中。
無獨有偶,昨天的九史巷里,也上演了一場浪漫愛情。這位90后新郎生于西街、長于西街,他要把自己心愛的女孩,娶進西街來。
一襲龍鳳旗袍裹出曼妙身姿,一把紅色陽傘遮住嬌羞臉龐,這位來自公式埔社區的新娘,贏得了厝邊的聲聲贊嘆。
中午近1時,吉時到!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先祖,再向族中長輩依次敬茶。
古法婚禮,講究也多。長輩和新娘不能碰面,必須背對背往后挪步,直到后背靠上了,方可轉身,這樣“以后才不會對沖”。新娘單手觸碰長輩的衣領和雙手,以后長輩就會很疼愛這位新來的新娘子。雙手奉上香茶后,新娘還要送上一塊冰糖入長輩口中,甜一下。碰上女性長輩,新娘還要給她戴上配飾,互送見面禮。
新郎小王早早就決定,要把婚禮辦在西街古巷里。在他看來,這樣的傳統婚禮,才是最隆重、最有味道的。
20多年前,小王的母親黃女士也是這樣從公式埔社區嫁進西街的。昨天她特地梳上了傳統的公式埔女頭飾,來喝這杯媳婦茶。她說,當年的經濟條件雖沒有現在好,但婚禮習俗也大抵如此,只是細節上更多了一些。迎娶新娘過門時,還要給新郎過米篩,意味著正式長大成人。
今天是新娘的回門日。新郎的家人早早地按古法準備了回門的東西:兩支甘蔗,要有頭有尾,連根,寓意著節節高;要有一對燈和芋頭,還要有兩只公雞。以前都是一公一母,回門時,如果公雞先跑出,意味著可以生兒子,反之就是生女兒。如今,為了吉利,就都改用兩只公雞了。
婚禮過后,新娘就算是真正的西街人了,將來,小兩口還將生下西街寶寶,將這個家的西街故事延續下去。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