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堂村的牌坊上畫著奔跑的駿馬
三個村以馬命名,還有獨特風俗
東南網1月15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蔡力 通訊員 黃水成 賴思臻 楊柳春 文/圖)馬年說馬,在平和縣安厚鎮,這里的人們特別崇尚馬,先有馬堂村,之后又催生了雙馬村和馬三村。不但如此,馬堂村逢年過節還要扎馬燈、騎駿馬游街。1月14日,安厚鎮馬堂村的“當地通”張高才老先生,向導報記者歷數當地“馬事”。
馬堂:耕讀起家 堂堂正正
張高才介紹,如今的馬堂村以前叫馬塘村。600多年前他們張氏族人從寧化縣石壁村遷徙到現在的馬堂村,張姓人家講究傳承有序,就在村中選址建起自己的大宗祠堂,祠堂正對著對面的馬鞍山,周邊又有十八口池塘,就叫該地——馬塘。“把這里叫馬塘還有一個來歷,我們寧化石壁祖先祠堂也正對著一座馬山的山峰,遷來安厚的先人為了紀念先祖,把這里叫馬塘。”張高才說。“我們都是客家后裔,客家人歷來重視耕讀起家。”張高才介紹,正是在這種思想主導下,在明萬歷年間這里就出了一位官居四品的進士張一棟。“張一棟把馬塘改稱馬堂,意思是告誡自己的族人,要堂堂正正做人做事。”
目前,安厚鎮姓張的三萬多人基本都是馬堂的張氏后人,在東南亞和港澳臺的張氏后人是安厚張姓人口的幾十倍。
習俗:過年扎馬燈 騎駿馬游街
據介紹,安厚張氏后人都特別崇尚馬,每年元宵,馬堂村一帶都要扎馬燈迎元宵;每年正月十七趕集日,都有駿馬游街這一保留節目。
馬堂村人的愛馬精神,還可以從具有文物價值的“馬堂小學”校門上看出,也可以從村里的牌坊上“聞到”。這座立在村道上的牌坊雖為現代的,但是建筑風格也很有特色。正中間二馬奔騰,“馬堂”二字鑲嵌兩邊。對聯是嵌字聯,上聯是“馬躍龍騰系出清河弘世績”,下聯是“堂尊祠正宗立文貴振家聲。”
“馬已經成為我們張氏族人的一種精神象征,這種尚馬精神還催生了后來的雙馬村和馬三村兩個新地名。”張高才說,這些村都是馬堂張氏的聚居地。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