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與熊大姐的三個約定
蝸居6平方米民房為兒女讀大學攢錢
本報資助大女兒上大學
晚上10點,臺江區洋中里一片黑暗,沒有路燈。摸黑經過一個菜市場,連著轉三個彎,穿過三條巷子,才能到熊發明和周祿文夫妻倆蝸居的房子里。不過6平方米的兩間屋子,除了電視和冰箱外,再沒有其他家用電器。而這兩樣,也是夫妻倆攢錢買的二手貨。
而盡管屋子很狹窄,但夫妻倆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把兩部電動自行車推到屋內,這是他們最緊張的兩件寶貝。
“全家最值錢的就是這兩部電動車了,老公的那部要兩千多元,我的這部要一千多元,出門做事都得靠它們。”
夫妻倆在福州打零工已經二十多年了。周祿文做土工,有活的時候一個月能掙三四千元,但很多時候都處于等工的狀態。而熊發明則靠打掃衛生掙點錢,年前是活兒最多的時候,一個月大約有兩三千塊錢。
為了省錢,他們自己在福州蝸居,將大女兒和小兒子都放在老家,交給孩子奶奶一個人照顧。每個月,老家三口人就靠夫妻倆匯去的1500元錢生活。“大女兒19歲,現在復讀高三;小兒子今年12歲,讀小學五年級。兩個孩子的愿望都是能夠讀大學,我們做父母的在這里忍著對他們的想念賺錢,就是要滿足他們的愿望。”今年,大女兒又要參加高考了,本報立即與夫妻倆約定,只要她考上大學,我們資助其完成學業。
今年暑假孩子們來福州
本報資助孩子來榕火車票
每年,夫妻倆見到兩個孩子的機會最多只有兩次,有時過年沒買到票,就只能暑假見一次,相處幾天。
屋子內,夫妻倆的床被歪歪扭扭地釘上了一個上鋪,就是兒子女兒來福州睡的床。
盡管這樣,這已經是這一家人最幸福的蝸居時光。
“有時候兒子來,有時候女兒來。兩個孩子都懂事,也怕父母花錢,所以,雖然想念,兩人常常商量著只來一個。”熊發明指著飯桌上的一小魚缸說道,這就是暑假兒子來福州玩的時候留下的金魚。“現在,我們接著幫他養著,這樣看著金魚,也讓我想起兒子。”
本報記者與夫妻倆相約,今年暑假,讓兩個孩子都到福州來相聚,而來的車票由本報贊助。
海都忠實讀者每天看報識字
本報免費贈送一年報紙
一天下來,遇到熱情的愛心人士和媒體,周祿文看起來,顯得比熊發明淡定。就算老婆丟錢的當天晚上,周祿文也沒有責怪老婆,只是輕描淡寫地安慰道:“丟了就丟了吧。還能再賺,別想了。”而這份寬容的心,周祿文歸功于每天閱讀報紙。
說話間,周祿文把自己電動車車籃子里的一份皺巴巴的海峽都市報拿出來,堆在床頭,準備過一段時間就當廢報紙賣掉。周祿文夫妻倆同歲,都是45歲,都是重慶梁平縣紫照鄉桂香村人。因為家里貧困,兩人都沒讀完小學就輟學了。熊發明常常因為識字不多,福州不少路名都記不清,只能跟著老鄉去干活。但周祿文則不同。
“你們的報道今天一大早就看了。”原來,周祿文還是海都報的忠實讀者。每天早上7點,周祿文就會到蒼霞新城門口坐著等工做。等工的時候,他就會買一份報紙看,于是,固定買一份海峽都市報看,成了他的習慣。
而本報記者與周祿文相約,將免費贈送他一年海峽都市報。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1-09新羅區:“中國好人榜”再添新人
- 2014-01-07"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1月投票開始 12月結果
- 2014-01-07"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12月"好人榜"結果揭曉
- 2014-01-06"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1月網絡投票開始
- 2014-01-02帶著癱瘓媽媽上大學 龍巖孝女獲評“廣東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