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西街:活版“清明上河圖”盼增色添香 2014-01-08 09:59? ?來源:泉州晚報 我來說兩句 |
西街,是有鄉愁的地方。而事實上,對于很多人來說,西街還是現實中的機緣,和比鄉愁更貼近生活的情愫。 |
“借鑒金門經驗改造老街” ——著名攝影家陳世哲 1956年,陳世哲8歲,因母親調換工作單位,全家搬入新購置的西街187號,“那時還是西街207號”。這兩年備受“驢友”青睞的民宿“舊館驛”青年客棧,租用的正是陳家的這棟宅子。從陳世哲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正式搬離這里,即使刨去中間到德化上山下鄉的17年,他在西街也生活了超過20年。 “那時候的西街呀,現在的年輕人是想象不到的。”打開記憶的閘門,陳世哲就像是孩童一樣,細數珍寶:“現在說起西街的小吃,大家可能只說得出西街面線糊和春餅皮。那時候,開元寺兩側的老字號老店鋪太多了,有賣碗糕的、賣肉粽的、賣醬瓜的、賣花生糖的、賣面線糊的、賣西洋蛋糕的;有賣燒香供品的,賣花燈的;有租小人書的,說書的,吞劍打拳賣膏藥的;有棉絮打被子的,染衣服的,做衣服的,反正當時的人腦袋瓜里能想到的,西街全都有。”時至今日,陳世哲依然記得,巷口賣醬油的叫朱星臨,綽號就叫“豆油臨”,還有一個賣紅糖的,也有跟行當相關的綽號,“綽號就像招牌一樣,體現老字號的真氣派。” “西街就像是一幅清明上河圖,只不過沒有船,但它是活的。”陳世哲說,正是富有人間煙火氣息的西街,啟蒙了他的藝術生命,讓他學著以見證者的角度,記錄歷史。“學攝影是后來的事,我最先學會的,是街上的叫賣聲。”陳世哲說,幾年前,他還應泉州電視臺閩南語頻道之邀錄制了多集《消失的市聲》,以模仿當年街頭叫賣聲的形式,喚起人們對過去生活的回憶。后來,這些節目還被臺灣媒體選中播出,讓很多臺灣人贊嘆“多有意思的泉州生活”! “西街只能保護性開發,盡管這比拆掉重建還要困難,卻是唯一途徑。”陳世哲建議,西街改造的規劃,要多請專業人士參與,尤其是那些熟悉泉州歷史、典故和文物的專家,才能更好地梳理出“修舊如舊”的思路。此外,也可以借鑒金門原貌整修老街的經驗,完善配套設施、整治優化環境、引入文創產業,讓老街脫胎換骨、重現風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