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西街:活版“清明上河圖”盼增色添香 2014-01-08 09:59? ?來源:泉州晚報 我來說兩句 |
西街,是有鄉愁的地方。而事實上,對于很多人來說,西街還是現實中的機緣,和比鄉愁更貼近生活的情愫。 |
他們,與西街有著奇妙的機緣—— “保留一方人神共居的家園” ——《泉州味道》作者顏瑛瑛 這位方逾而立之年的女子,十分相信冥冥中的機緣。確實,僅從她與西街的結緣,就可以看出她的這份相信,很有底氣。 那是2006年,西街改造的呼聲同樣強烈。當時還是記者的顏瑛瑛受命寫一個西街的專題。對于記者來說,選題確定后,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收集資料是“規定動作”,行話叫“做功課”。顏瑛瑛通過網絡,搜到了蘇的博客。這位生于西街、長于西街的小伙子,非常熱愛西街,整理了滿滿一博客的西街史料,還附送自己從小到大在西街各個角落的“時間照相簿”。 然后,他們走了文藝片的經典劇情。網絡的相識,發展到網下的相知、相惜,最后干脆扯證結婚。或許,正是因為有這位“老西街”幫開小灶,顏瑛瑛的選題完成得還真不錯,獲得了當年度的福建省新聞獎一等獎,題目大剌剌地就叫《寫給S.的西街情書》。婚后,兩位小文青最喜歡的事,就是繞著西街穿過一條條巷子。 “能不能把這些小巷子的曾經和現在寫成一本書?”在時任泉州晚報社社長楊國昕的提議下,顏瑛瑛將手邊近一年的古巷采訪資料進行了深度編輯修改,并于2009年春推出了泉州晚報社文叢之《泉州味道——古城廿四巷讀冊》。 “我的朋友蔡崇達曾經為《中國人物周刊》寫過一篇稿子,叫做《泉州:尋寶之城》,被多方轉載。”顏瑛瑛說,西街就是這樣一個泉州的微縮版,浸潤著城市的歷史、風貌、民俗和禮數。特別是每個月農歷廿六的勤佛日,那些洋溢信仰的臉龐和鼎盛的香火,讓人忘記今夕何夕。 保留這方人神共居的家園是很多泉州人的期許。顏瑛瑛建議,保留原來的青石古板、紅磚雅舍,保留西街建筑原有的味道,不僅僅修舊如舊,更要保留西街現有的生活風貌,“政府需要做的是出臺政策,確保現有的好安然無恙,現有的缺得到改善”。 |
其它熱圖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