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紀委、中央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發出《關于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嚴肅整治“會所中的歪風”的通知》。通知指出,要把整治“會所中的歪風”作為教育實踐活動反四風的內容,嚴肅整治;黨員領導干部要作出承諾:不出入私人會所、不接受和持有私人會所會員卡,自覺接受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監督。(12月24日《工人日報》)
近年來,一些地方會所越建越多,或坐落于高樓大廈,或隱藏于胡同僻巷,一些地方還將歷史建筑、公園等公共資源變為私人會所,其中存在違法設立經營、侵占群眾利益、助長奢靡之風、滋生腐敗行為等問題,民眾反映強烈。特別是一些黨員領導干部出入私人會所,吃喝玩樂,甚至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等,嚴重影響了黨風政風,帶壞了社會風氣。整治“會所歪風”這一新型腐敗,勢在必行。
整治“會所中的歪風”需要“內外兼治”。一方面是“治內”——建章立制,對各類會所的設立、經營進行有效監管。哪怕是財富象征與身份標簽的私人會所,也不能因其私密性而成為貪腐的“法外之地”。然而據報道,盡管有“八項規定”、“六項禁令”高懸,私人會所卻以其私密為由拒絕監督,給一些機關單位陽奉陰違的公款吃喝、奢靡浪費披上了“隱身衣”,提供了“庇護所”,甚至讓貪腐行為繼續“潛伏”。
故要整治“會所歪風”,首先應整治會所。比如在注冊登記會所時嚴格把關,控制數量與規模,避免會所林立、亂象頻生;又比如出臺制度,明確規定會所準入門檻、經營范圍、經營準則、違規處理等,明確賦予監管部門常態化明查暗訪、審計經營賬目的權力,敗壞政府形象的私人會所,則一律取締。換言之,要讓會所經營透明化、規范化,不能因其隱秘性,而成為監管之外的隱秘之地。再比如,杜絕將歷史建筑、公園等公共資源變為私人會所,把名勝古建重新歸還給民眾,既可遏制會所腐敗,又能讓公共資源全民共享。
另一方面是“治外”——用剛性制度管住黨員干部的權,從而管住他們的嘴和手,守好老百姓的錢袋子。一位網友說得好:無論是明著吃喝玩樂,還是暗地吃喝玩樂,其實都是公款浪費、權力腐敗的不同體現,只不過“會所腐敗”于今為甚而已。如果真正約束住了權,管住了錢,各種變通式的、由明轉暗式的公款浪費,以及權錢交易、權色交易,可能就不能為、不敢為。
這就要扎緊財政預算的“籬笆墻”——機關單位花掉的每一筆經費,都要有嚴密而透明的審查程序,并公開接受群眾監督。也要筑起痛擊“會所腐敗”的“防火墻”——斬斷權貴聯手,讓黨員干部接受和持有私人會所會員卡的可能,加大舉報、曝光力度,嚴肅查處出入私人會所吃喝玩樂的違規違紀行為,以形成威懾,讓“會所歪風”無縫可鉆,無縫敢鉆。(何勇海)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30解決讓座問題不能寄望于道德綁架
- 2013-12-30完善道德“生態系統”
- 2013-12-30志愿服務彰顯社會道德力量
- 2013-12-30貼心幫扶道德模范讓好人有好報
- 2013-12-30道德之樹 不應掩蓋事實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