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資委發布了《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公開招聘公告》,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工作人員,但“報名條件”要求“具有北京市常住戶籍”。對此,西北師范大學大四女生劉唯一質疑:“公告里寫著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其實是只招具有北京市常住戶籍的人。國資委是國務院正部級直屬特設機構,為什么只招北京人?”(12月22日《海口網》)
眾所周知,就業是當前最大的民生。就業跟家庭和睦、犯罪、生活穩定及社會保障等各種社會問題都是關系密切。失業了就意味著沒有經濟來源,勢必影響生活,還可能影響夫妻關系。于是一些人為生計鋌而走險、擠占社會保障資源等。改革開放近三十年,隨著婦女的越來越解放,國家對婦女權益的保護越來越細致,使得婦女們在同等條件下享受了諸多優惠。其中,除了各類假期之外,哪些重活,臟活,長時間的外出工作以及不時的深夜加班等等,女性都會因為照顧得到減免。
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并非如此。特別是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就業中的性別、身高、疾病等歧視屢見不鮮。據報道: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有超過八成的人認為在找工作當中存在就業歧視,認為較嚴重的占到一半。也難怪社會流傳“現在大學生找工作難,女大學生找工作更難,有身體缺陷的女大學生找工作那更是難上加難”。
一句話,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就業歧視可謂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從乙肝歧視到性別歧視,從學歷歧視到籍貫歧視,諸如此類,讓不少應聘者望職興嘆。殊不知:就業歧視不僅挫傷了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積極性,還可能助長部分女大學生“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觀念。更嚴重的是,各種歧視破壞了社會的公平原則,使得全社會的人才流動不暢通,勞動力資源配置出現扭曲,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造成就業歧視的原因固然很多,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也并非是某一家用人單位的原因,而是一個社會化的問題。因此,在當前就業環境下,單純依靠求職者與用人單位就業歧視的單打獨斗肯定是不現實。因為公平就業的法律精神并沒有被用人單位信仰。
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是改善公民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徑。為了解決就業問題,中國已經制定了很多相應的法律,比如1994年制定了《勞動法》,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審議勞動合同法草案,2007年2月份又審議了《就業促進法》草案,還要制定勞動調解仲裁方面的法律。這些都會有助于解決中國勞動力市場問題、解決就業問題。反就業歧視是為了捍衛人的尊嚴和人權,維護社會公正,充分發揮人的潛能和有效利用人力資源,它關涉人的幸福和健康發展,所以就業不只是勞動人事部門的事,而且是全社會的事情。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大力倡導平等就業,制定反對就業歧視、促進公平就業的政策和法律。需要各級政府在實際工作中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如政府在招收公務員時,應增加民主性、透明度和平等性,招收標準中不應有歧視性條款。同時,政府作為促進公平就業的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各類用人單位行政監管力度,定期公布就業統計數據,主動聽取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社會組織的意見,接受公眾和媒體的監督和評估。
期待各類就業歧視不再有,更期待各級政府機構帶頭營造公平公正就業氛圍,讓大家親切感受社會的和諧與溫暖!如果政府機構帶頭制造就業歧視,其他單位勢必無所忌憚紛紛仿效,所謂“就業公平”將永遠是紙上談兵。(劉純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30解決讓座問題不能寄望于道德綁架
- 2013-12-30完善道德“生態系統”
- 2013-12-30志愿服務彰顯社會道德力量
- 2013-12-30貼心幫扶道德模范讓好人有好報
- 2013-12-30道德之樹 不應掩蓋事實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