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珠算并不陌生,作為80后,依稀還記得小學時候的珠算課,三下五除二等口訣還回旋于耳,初中后就沒有再學習珠算了,而如今珠算成了世界遺產。
珠算是個好東西,它被稱為我國的“第五大發明”,“最古老的的計算器”,民族印跡明顯,文化特征突出,盤桓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空的回聲中,一定有一種聲音是劈里啪啦的算盤聲;而且,人們對算盤的記憶多數連帶著各自的人生記憶,所以這份懷舊和眷戀來得非常溫馨,其樂融融。
其實達到這樣的效果蠻好。非遺東風吹來,提醒我們別忘了自己民族的文化符號,別讓幾代以后,孩子們看了算盤不知何物。但一些人又開始數落今人的“數典忘祖”,并且再次拋出“回歸課堂”的口號。我看這就有些上綱上線了。
先看看非遺名錄,我國目前已經有30個項目入選世界非遺名錄,位居第一。從昆曲到剪紙,從造船到雕版印刷,從新疆木卡姆到內蒙長調,條條都是“行將就木”的工藝和藝術形式,對于新人類來說,很多項目他們都未必聽說過。
我想進入非遺至少應該包含這么兩項條件,一是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并對本民族文化的形成產生過積極意義;二是因為它已經“瀕危”,現時條件下,它已經難于靠自身力量傳承。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它活不下去了,現代生活已經不需要它了。
第二條我認為常常被厚古薄今的人們所忽略。事實上,非遺意在保護,在有形遺產有博物館可進,有門票可售的時候,讓這些對于人類文明進程具有重要作用的文化產物有一個“名錄”來棲身,不至湮滅。
可是,這種保護,并不是簡單的“恢復”,并不以歷史的倒退為條件。可我們常常把對繼承的理解偏重于 “繼”,即“繼續使用”,而不太領會“承”的意思。承,更多是一種傳遞,擔當。
形式化的“保護”是笨拙和膚淺的。這樣的例子不少,比如穿漢服,比如對父母重行叩拜之禮,這些具有表演性質的繼承方式,總讓人感覺不得要領。中國心比中國衣重要,孝心比行禮重要多了。
珠算也同樣如此,它已然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有興趣者大可自行學習研究,留作一項個人愛好。繼承傳統文化不一定都要通過學校教育。小學生的書包并不是八寶箱,強塞進一把算盤,也不代表珠算文化的復活。我們應該多著力的是如何讓它余音裊裊,不絕如縷,重視延續,而非機械地“推廣”,更或者,去否定計算器的進步意義。 (晨思)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30解決讓座問題不能寄望于道德綁架
- 2013-12-30完善道德“生態系統”
- 2013-12-30志愿服務彰顯社會道德力量
- 2013-12-30貼心幫扶道德模范讓好人有好報
- 2013-12-30道德之樹 不應掩蓋事實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