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獨在他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年輕時漂泊他鄉,老來時葉落歸根。這種對故鄉的記憶,對親人的情感,對鄉音鄉土的眷戀就是中華民族的“鄉愁”。鄉愁是道不完的情,是說不完的愛,更是那熟悉的鄉音習俗和腳下的那片土地。但是,隨著全國各地的大拆大建,拆除的不僅是整個村落或成片的老房屋,更拆掉了傳統民俗和鄉村文化,拆掉了人們對鄉土的那份情感。家家住進了高樓,卻很難找到那種“鄉愁”的感覺了。
記得小時候特別盼望過年,穿新衣服,拿壓歲錢,炸鞭炮啊,有好多好吃的糖果……在過“小年”的時候,家家都開始忙年了,掃塵土、殺年豬、磨豆腐、打年糕、吊米酒、貼春聯。年三十,全家老小吃團圓飯,圍座在火爐前,看春節聯歡晚會,迎接新年,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大年初一,家家戶戶來拜年,一直到正月十五,人們都沉浸在濃濃的年味當中。那時候有錢沒錢,人人回家過年?,F在可不一樣了,大人小孩對過年都沒有特別期盼,新衣服、魚啊肉啊天天有,吃年飯都到飯店了,有很多人春節不回家去旅游,過年就和平時一樣,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
鄉愁難以尋覓,年味沒有感覺。這可不是好事,這是人們精神空虛的表現,是情感世界的褪化與麻木。那么,鄉愁與年味的不在,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是現代都市改變了生活方式。人們生活在千城一面的鋼筋水泥中,道路上擁堵,街巷中喧囂,空氣中灰霾,一棟棟高樓像一座座“牢籠”一樣,把人們禁錮在其中,“二點一線”成為了人們的行動規律。人們的交往緣于工作、緣于利益。鄰里不相識,老死無往來。大人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生活在這樣城市中的人們,很難有時間去享受自然,去靜心感悟,去體味真情,鄉愁與年味自然也就淡忘了。黨中央高度重視這個問題,日前結束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梢灶A見,新一輪城鎮化進程將堅持生態文明,讓那熟悉的鄉土長留,讓那悠久的鄉愁綿延。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30“樓道好人”夯實道德大廈的堅實地基
- 2013-12-26薌城區舉行“家庭道德公益大講堂”活動
- 2013-12-25新羅區職場禮儀知識走進道德講堂
- 2013-12-23道德模范故事匯基層巡演活動
- 2013-12-23公民道德建設宣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