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一個我們共同為之而奮斗的夢想,凝聚了無數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力量,承載了無數中華兒女的希望和夢想。但隨著我國逐漸進入老齡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將面臨挑戰。
最近,在電視上看了《老有所依》,我深有感觸。整部電視劇圍繞“養老”展開,凸顯出中國當前養老的現實難題。
其一,中國目前的養老主要還是以居家養老為主。一對夫婦要贍養四位老人,加之孩子的供養,對普通家庭來說負擔太重,而社區養老和社會養老福利院因專業護理人員短缺、機構養老床位不足、國家資金投入少、政府扶持力度弱等原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私立養老院的價格又普遍偏高,普通大眾無法接受;居家養老的弊病還表現在子女上班比較忙,沒有時間陪父母,父母在家難免孤寂,上了年紀易產生悲觀情緒,子女與父母之間缺少溝通,家庭矛盾比較突出。
其二,社會的養老保障體系的不完善。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養老保障體系雖已初步建成,但制度的完善、待遇的提高卻不能一蹴而就,從而與快速增長的養老需求形成發差。而我國存在的養老金“雙軌制”一直飽受爭議,企業職工實行由企業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準繳納的“繳納型”統籌制度領取養老金,而機關和事業單位則是由國家財政統一撥付,兩者懸殊太大。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養老問題成為深受人民關注的焦點,成為制度改革的重點。通過調整制度,實現養老金的合
理穩定增長;多渠道籌集資金,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轉接無障礙,讓養老關系順暢銜接;改革“雙軌制”,讓養老金“公平對待”;制度多層次,完善建立補充養老保險等措施提高養老待遇水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幾千年來普通百姓的美好夢想,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我們共同的心愿。“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家庭不僅是身體的住處,更是心靈的港灣,我們應發展家庭服務業,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開展居家養老服務,改善居家養老環境;同時要加強社區養老服務,社區養老具有親情守望、鄰里互助的特點,符合老人的認同歸屬心理;統籌發展機構養老服務,重點保障“三無”、“五保”、“低保”等特殊困難老年群體的需求。
“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是當下許多老人生活的常態。照顧好老人,還要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應鼓勵家庭成員與老人多溝通、多交流,同時廣泛開展群眾性老年文體活動,引導老人樹立“自助多福”、“自助而樂”的觀念,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只有讓和煦的陽光照亮每個人的追夢之路,讓每個夢想都能開花,社會才會和諧,中國夢才會成為美好現實。(劉鴻)
本網原創 轉載請注明出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20洋頭口社區養老出新招 “老年餐桌”實惠又貼心
- 2013-12-17居家養老服務站
- 2013-11-22長樂創新養老服務模式 扶持民間資金進入養老業
- 2013-11-21鼓樓實行政府購買養老服務 助老員工資政府埋單
- 2013-11-20養老護理的“1+1>2”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