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社區是廈門最大的純社會保障性住房社區,這里的居民收入不高,但是他們熱心、熱情,默默地為社區奉獻。他們說——
“我們的精神一點也不窮”
在志愿者的帶領下,社區的孩子們也加入看望老人的隊伍。
東南網12月19日報道 本網記者 鄒玒 通訊員 文辦
湖里區金安社區也許是廈門市最為特殊的一個社區。這里是廈門最大的純社會保障性住房社區,居住逾兩萬人,有著十九支、上千人的志愿者隊伍。這里的居民以中低收入者為主,可他們卻都說,他們一點兒也不窮。
“志愿”倆字兒就是長臉
“當志愿者,我心情好了,身體也好了。”這是金安社區新陽志愿者服務隊成員王秀云的肺腑之言。自小右眼幾乎失明的王秀云身體不好,幾乎足不出戶。但做了志愿者后,由于經常在活動,王秀云整個人都有勁兒了,氣色也好了。有人問王秀云:“你這樣做,社區給你多少錢呀?”“我當時就翻臉了。”東北來的她也有東北人火辣的性格,“我說‘志愿’這倆字兒不給錢,但就是長臉!”
金安社區的低保戶有73戶,殘疾人114人。為了最大程度地動員社區居民參與到志愿活動中來,今年6月,金安社區組織了一支由低保戶、殘疾人組成的“新陽志愿者服務隊”。“過去都是獲得幫助,現在他們也開始付出。”魯惠芳,現任新陽志愿服務隊的隊長,在她看來,這支隊伍除了增強志愿力量,也和諧了鄰里關系,“讓原本自卑的他們在志愿者的大家庭里,其樂融融”。
生活美,習總書記都羨慕
“大家看好了,這個舞步應該這么跳。”12月1日上午,金安社區廣場上,一名鶴發老人在為大家演示交誼舞的舞步。
這名老人叫周錫聲,擔任社區老年志愿服務隊“銀發學堂”的合唱老師。年初,周老出了車禍,但照樣揮著綁著繃帶的手指揮。今年9月,社區想組建一個交誼舞隊,74歲的周老不顧手還沒康復,又自告奮勇了。
“有人愿意和我一起學,比待在家里好多了。”周老說,自己退休前曾在廈門幾個合唱團待過,能用自己學到的“皮毛”讓更多人從中獲得快樂,自己心里也舒服。
平日里,樂老“銀發學堂”、助教“展翅1+N”、扶殘“購買社工服務”、脫貧“就業4+1計劃”等主題幫扶活動以及以志愿者為主力的籃球隊、健身操隊、太極拳隊等等文藝隊伍,讓社區充滿了溫馨。2010年習近平同志視察時夸贊道:“我很羨慕你們能住在這么好的小區里。”
找茬后還能做什么
鄭金星一開始入住社區時是個“刺頭”,看啥啥不順。2011年的一天,他在小區遇到了幾名老年志愿者正賣力地彎腰撿垃圾。這讓老鄭心頭一熱。“別老給社區找茬,我想試試看找到了茬后還能做什么。”當上志愿者的老鄭,一發不可收,只要有需要,他隨傳隨到。
今年8月,熱心的老鄭卻突然消失了。志愿者服務隊打電話給他,他也支支吾吾地拒絕。難道老鄭不想做了?8月底的一天,大家偶然發現,老鄭一瘸一拐地出現在小區里。原來不久前他騎車摔傷了腿,擔心給大家添麻煩,這才玩起了“失蹤”。腿傷剛好,老鄭又開始活躍了。12月1日,他在小區里組織了一支巡邏隊,負責每晚流動巡查。“年底了,報紙上經常報道哪兒遭了小偷,我們要給小偷們一個震懾,自己的家自己管。”老鄭說。
如今的金安社區,志愿者越來越成為社區、物業之外,管理小區的重要力量。“我們小區人這么多,要是沒有志愿者,社區工作人員根本忙不過來。”金安社區黨支部書記吳麗敏說,這逾千名的志愿者們,無不體現著小區的勃勃生機。
了解更多海西志愿者風采,請登錄福建文明風網(www.caoliu14.com)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19福建探索志愿服務記錄制度 星級志愿者可享升學就業等優惠
- 2013-12-16海滄:心理志愿者在成長
- 2013-12-16用青春和擔當譜寫志愿者之歌
- 2013-12-16關愛志愿者 讓志愿服務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