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春運即將到來,“火車票站票半價”再度發酵。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專家徐翔博士表示,當初推出站票有積極意義,但是這么多年過去了,鐵路有必要改變一下規則,站票半價的可操作空間較小,但是嘗試打折完全可以做到,比如根據條線、運輸成本及客源等因素制定不同的折扣標準。
窄窄的火車票,承載著老百姓厚重的出行欲望。在供求關系失衡的格局下,站票既滿足了公眾的出行需求,也增加了鐵路企業的收入,看似皆大歡喜的結局,為何引發老百姓的質疑?伴隨著權利意識的增長,公眾對交通服務的評價標準逐漸從“有沒有”到“好不好”轉變,對交通服務質量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
從經濟學的成本——效用邏輯來看,坐票也好,站票也罷,鐵路企業的成本都是一樣的;然而,從消費者的乘車體驗來說,站票和坐票卻有著天壤之別,這一點,在路途遙遠的旅客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比較差異導致的心理落差,進一步加劇了相對剝奪感——交通服務質量不一樣,火車票價格為何同一個標準?
更為關鍵的是,在坐票售罄的情況下,站票收入是額外收益。額外收益的多少,原本應該“看天吃飯”。只不過,在春運一票難求的格局下,站票收入卻是“板上釘釘”的。站票價格和坐票價格沒有差異,并不是鐵路企業一視同仁地追求公平,而是從部門利益出發追求的利益最大化。畢竟,誰也不會嫌棄利益蛋糕太大、太厚。
早在2008年,鐵道部曾針對公眾提議的站票能否實行“站價”回應說,站票實行“站價”會使更多人擠向鐵路,造成列車嚴重超員,危及行車安全。這種“顧左右而言他”的說法,實質上是一種變相回避,其潛臺詞就是通過抬高價格杠桿來限制市場需求,利用“倒逼”的手段,使得部分消費者放棄乘坐火車。
這樣的“惡意揣測”,是對旅客消費需求的誤讀。春運時節,火車上人滿為患,愿意“人擠人”的,大都是出自一種剛性需求;即使對站票的價格有些心疼,人們也不得不選擇火車出行。究其原因,在目前的交通工具中,火車在性價比上依然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通過市場化手段,既保證鐵路運輸的正常秩序,也尊重消費者權益,實行以交通服務質量為基礎的價格變動機制;這既是對公眾利益訴求的回應,也是鐵路企業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內容。說到底,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著鐵路企業的每一個從業者。
楊朝清(湖北 研究生)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3-13八旬老太站票乘火車引發“連環讓鋪” 感動不少人
- 2011-01-27百姓心聲:排第一個卻只買到站票 回家何時不再難?
- 2010-02-21客流高峰來臨 武廣高鐵限量出售無座站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