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國際志愿者日”。我國志愿服務在經濟快速發展中興起,在社會各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半月談記者最近調查發現,當前國內志愿者活動存在“被志愿”、節假日服務扎堆、志愿者權益受侵害等現象,不僅讓志愿服務“變味兒”,更有損志愿者的形象和積極性,如不及時加以遏制,將妨礙我國志愿服務事業健康發展。(半月談網12月5日)
“志愿者”這個詞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早已不再陌生。從抗擊非典到汶川地震,從城市道路的文明督導到西部貧困山村,都有志愿者們的身影。志愿服務是每個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滲透到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對整個社會環境和人們精神面貌的健康發展產生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志愿服務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志愿活動仍存在許多問題,如一些政府機關、學校搞活動,就“抓”一些志愿者過來,作為免費或廉價勞動力使用,或者作秀撐場面;每逢學雷鋒日、全國助殘日、重陽節等重要節日,就會出現志愿服務扎堆現象,導致部分弱勢群體不堪其擾,原本奉獻愛心的志愿服務變成了被服務者的“負擔”。另外,志原者的權益也缺乏有效保障,雖然志愿服務是以自愿且不圖物質報酬為前提的,但志愿者的合法權益和人身權利應當得到有效保護,一些從事救援、反扒等活動的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受到傷害、城市道路的文明督導一旦出現交通事故,這些問題都是志愿服務中急需解決的。正如報道所言,這些問題倘若不能有效解決,不僅讓志愿服務“變味兒”,更有損志愿者的形象和積極性,終將妨礙志愿服務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筆者以為,要解決好上述問題就要處理好三大關系:
一是應該處理好政府與民間的關系。目前志愿服務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行政主導型的,是自上而下組織的,帶有政治色彩,一種是社會主導型,是自下而上組織的,具有民間自發性。因此要處理好政府主導的志愿活動與非政府組織的志愿服務間關系,既要調動志愿者的積極性,又要讓志愿服務規范高效運作。
二是要處理好大型志愿服務活動與日常志愿服務活動的關系。大型志愿服務具有暫時性的特點,而日常志愿服務活動以社區、一幫一等為主要形式,具有經常性的特點。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重心逐漸下移,將來志愿服務的生長點將放在社區為主的服務資源上。因此在重視大型志愿服務的同時,應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日常性志愿服務上,不能停留在每逢重大節日的“中國式慰問”上,讓志愿服務常態化、人性化。這就需要建立志愿服務信息發布網絡平臺,志愿服務提供者和需求者可借助此平臺發布供需信息并由志愿服務政府部門進行核實、對接。
三是應處理好低端服務和高端服務的關系。低端服務主要指慰問、捐款等一些專業性不強的志愿服務,而高端服務是指心理、法律咨詢和醫療服務等專業性較強的服務工作,后者也是社會需求較大的方面,我們現在都還只是停留在低端服務的推廣上,因此需要將志愿服務有低端向高端發展。這就面臨一個志愿服務培訓的問題。培訓不僅需要在投入上加大力度,還需要加強培訓的實質和內容上的針對性。
四是處理好助人和自助的關系。志愿者不僅要學會助人,而學會自助,要明確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的合法權益,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安全、衛生、醫療、交通、通訊、誤餐等保障。大力探索設立“志愿者風險基金”、“志愿者救助基金”等,支持商業機構開辟公益性的志愿者保險服務,通過社會救助和商業保險加強保障。同時,應完善相關法律,加強對志愿者行為的認定、考量、鼓勵和支持,讓志愿者在奉獻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回饋和認同。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團結的理想和共同使這個世界變的更加美好的信念,我們相信,隨著志愿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社會進步的浩蕩洪流會感召著越來越多的人更加主動地投身到志愿服務中來,為國家的繁榮、社會的和諧和世界的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特約評論員:少華)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16文明勸導也需技巧
- 2013-12-16讓馬路上的文明成常態風景
- 2013-12-16生態文明建設要大力挖掘低碳生活的無限潛力
- 2013-12-16城市文明建設 軟件比硬件更重要
- 2013-12-16讓公共自行車成為文明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