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條“女子訛老外”的微博讓網絡沸騰,并被多家媒體轉載,包括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但是事件很快發生逆轉,多名記者采訪證實,這是一起被李姓拍攝者誤傳的假新聞,真相是"中年女子確被外國男掛傷"。
一條不實新聞不僅讓當事人 “中年女子” 蒙受了不白之冤,使她遭到網友的猛烈抨擊無情謾罵,也給關注這一事件的熱心網友帶來了嚴重的信任危機:真相是什么?這個社會還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
個人認為,之所以會產生這些不良后果,和李姓攝影記者的搶發新聞不無干系。如果他能慢點發新聞,先認真核實事情的真相,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從起因到發端,從遞進到轉折,從高潮到終結,哪個人說的更接近真相,哪個環節起著關鍵作用,和周圍事件或人物有什么樣的關聯,就不會用自己以為的真相來誤導網民。也許這些理起來并不輕松,會費一段較長的時間,以致他不能及時報道或被別的記者捷足先登,錯過了發布新聞的最佳時機。但是,這一切和事實的真相比較,和當事人的利益相比較,哪一個更重要?作為一個媒體人,心中要有一桿秤,要有如明鏡般的透亮。
在新聞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搶新聞”是新聞媒體之間競爭的一個主要手段。這就要求記者在新聞報道中不能出現遲緩現象,必須十分注重“搶新聞”。一名合格的新聞 從業人員,要“腿快、眼快、手快”,才能及時為公眾提供最新信息。雖然新聞要新要快,然而“新、快”要以真實性為前提。報道一旦失去了真實性,時間性也就毫無意義了。新聞求快又要求真,這是客觀存在的矛盾,不能否認它,只能妥善地處理它,處理得不好就隨時會出問題。正確的辦法是,在真實、準確的基礎上求快。暫時還沒有把事實了解清楚,對有些材料沒有把握,不要急于發新聞,不要因為其他新聞單位的報紙也在抓這條新聞就不顧一切地搶發;不要把估計說成是統計,把計劃打算當作既成事實;不要憑經驗主義或想當然甚至用打馬虎眼的辦法編造新聞。
“敬畏真相,敬畏文字,讓事實說話”,這是一個記者最起碼的道德操守。在還未弄清事實真相時,懇請慢發新聞。(周紫英)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16文明勸導也需技巧
- 2013-12-16讓馬路上的文明成常態風景
- 2013-12-16生態文明建設要大力挖掘低碳生活的無限潛力
- 2013-12-16城市文明建設 軟件比硬件更重要
- 2013-12-16讓公共自行車成為文明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