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新華社記者明星、謝櫻)紅磚房、木板樓、公共食堂……三湘大地上一批始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縣委大院,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最美縣委大院”。老房子里進進出出過好幾代縣委干部,但在這些古樸的大院里,艱苦樸素的作風仍在,人們熟悉的味道還在。
和那些頻繁曝出的豪華、雄偉、氣派的辦公大樓相比,這些老舊的縣委大院,可謂是簡樸甚至寒酸,可恰恰是它們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最美”,成為一種象征,承載著百姓對奢侈浪費之風的不滿,對艱苦樸素為人民服務傳統(tǒng)回歸的期盼。
這是一種鮮明的對比,更是一種執(zhí)政理念的明白展示。在“蝸居”的臨澧縣委大院中,4棟簡樸的磚木房一用就是60年,不少辦公樓的頂上甚至長出了小樹。但在臨澧每個鄉(xiāng)鎮(zhèn),都建有環(huán)境幽雅的養(yǎng)老院,水泥路修到村民的家門口。下雨下班后需要“給電腦披雨衣”的藍山縣委,靠真誠打動客商,結(jié)果臺灣、廣東等地客商紛至沓來投資藍山。
對老縣委大院的堅守,實質(zhì)上是對心懷人民大眾的執(zhí)政理念的堅守。這些縣是缺錢新建縣委大院嗎?在一間屋頂墻壁脫落了一大塊的辦公室上班的石門縣委書記董嵐說:“如果縣委大院修得非常高大、富麗堂皇,感覺好像改革開放的成果首先被干部享受了,首先被幾大家機關(guān)享受了”。短短一兩句話,感人至深,道出了“人民至上”的公仆情懷。
從一個個老院子身上,我們看到一個淺顯但永恒的道理:你離群眾有多近,群眾就與你有多親;你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老百姓就會把你裝在心里。
黨政機關(guān)的形象代表的是黨和國家的形象。今年7月,中央發(fā)出通知,任何黨政機關(guān)五年內(nèi)不得新建樓堂館所,倡導政府厲行節(jié)約、過緊日子,這是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舉措。不能為民謀取福利,再豪華的政府大樓也只是一堆冰冷的建筑。三湘大地上的老舊縣委大院受到輿論熱贊,這給一些熱衷興建豪華辦公樓的地方政府無疑上了一課。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16文明勸導也需技巧
- 2013-12-16讓馬路上的文明成常態(tài)風景
- 2013-12-16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要大力挖掘低碳生活的無限潛力
- 2013-12-16城市文明建設(shè) 軟件比硬件更重要
- 2013-12-16讓公共自行車成為文明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