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老外街頭扶摔倒大媽遭訛1800元”的新聞引起廣泛關注——有人在網上發布了一組圖片,并在說明文中稱:“一名東北口音女子在經過一名騎車老外旁邊時突然摔倒,外國小伙下車攙扶女子,卻被女子一把揪住。”可經證實,該大媽的確是被老外撞倒的。目擊者提供的一段現場視頻顯示,老外駕駛無牌摩托車撞人后,還不斷用流利的中文辱罵被撞者。(據《新京報》12月3日報道)
這些不良輿論的報道,一時間確實吸引了不明真像民從的眼球,但最終傷害的卻是承載善心的社會道德。近幾年來,多起此類有損道德的報道,確實人們對社會道德現狀產生了強烈的道德焦慮感,對道德前景也越發感動迷茫和困惑。
然而,美麗中國和和諧社會建設離不開道德的發展,而重拾道德更離不開道德自信。道德自信本質就是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是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道德文化的欣賞和肯定,是對當代社會道德前景的信心,是一項由內向外、自下而上道德建設工作。當前,加強道德自信建設,應著力把好以下幾點。
道德自信,需要喚醒群眾內心的道德自覺。古有“人皆可以為堯舜”,其實,道德標準并非高不可攀,個別社會現象并不能影響社會道德建設的大局,如果我們運用正確的價值觀立場、認識方法論和歷史視野去分析,重拾對中華道德文化的肯定和欣賞;如何你我都能真正“善小而為”,那么道德自信自然會回到大家身邊。越來越多的“身邊好人”和道德模范的出現,更證明了有序推進道德建設,就必須樹立普遍的道德自信,激發全民的道德自強。
道德自信,需要弘揚優秀道德文化。經過時間浪潮擊打過的千年中華道德文化,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體現,體現了民族的特性和魅力,是被廣大中華兒女所普遍認同感和接受的。因此,要培育社會道德自信,大力弘揚傳統道德文化尤為重要。民族內部道德文化的重拾和培育,能夠有效的刺激社會最深層次的道德領悟,贏得社會的普遍支持和尊重,是開展新時期道德建設工作的有效著力點。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16龍巖啟動萬名生態文明志愿者保護閩西生態環境
- 2013-12-16龍巖市提升生態競爭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綜述
- 2013-12-13龍文區文明辦組織志愿者開展創城志愿服務活動
- 2013-12-13[餐飲禮儀]吃飯文明禮儀(圖)
- 2013-12-13校園文明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