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類似于“老人摔倒眾人扶還是不扶”等一些原本不應成為問題的話題,在如今各種看法、不同觀點的眾說紛紜中,不僅成了代表道德淪喪、互信缺失的最大社會問題,同時也成為觸碰我們心底最柔軟部分的哀傷。由此所帶來的世態無助感、內心孤獨感、人情悲涼感,更進一步激化著我們對人對事的麻木、論情論理時的漠然。
道德互信的缺失,源于我們未曾妥善保管我們自身的道德自信。
將倒地的老者攙起,為跌倒的幼兒撫傷;向弱者伸出援手、為病者提供救助……這些基于尊老愛幼、救弱濟貧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理念之上的美德,如今由話題變為“問題”。于是,老與幼身體的不慎跌倒便不僅僅是一次跌倒,卻成了人們思想境界滑坡的預示;弱與貧者生活的不堪也不僅僅是一種不堪,更反映著社會價值失衡、人際倫理建樹的歪斜。這些讓我們議論紛紛,或大搖其頭或義憤填膺、或歇斯底里或指手畫腳的不堪,之所以一遍又一遍地伴隨著各地時有發生的“人倒地扶不扶”事件而不厭其煩地進行著輿論重復而不見絲毫改進,細究其因,原因其實在于我們每個人,在于我們習慣于“人云亦云多于個體反思、事不關己大于冷靜思忖”的態度,以及“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般置身度外、袖手旁觀的詭異內心。
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其間有很大一部分在于“我們”這個群體作為輿論個體的推波助瀾。比如最近發生的“由被撞大媽訛人到老外肇事罵人”的網絡事件。之所以把此事稱之為網絡事件,主要在于事件本身前后的大逆轉。這種逆轉,可謂“成也網絡、敗也網絡”。一個無良記者發布的無良信息,成為國人痛罵國人的由頭,其罵聲之酣暢、其自我標注的道德標桿之高、其自我拔高個體道德高地時之淋漓,底氣源自“與己何干”的認知。面對陰暗和乖張,我們每個人都及時地搖身一變為道德代言人,我們可以不計后果地謾罵、生龍活虎地指責、義憤填膺地揭批、大張旗鼓地痛恨,完全沉浸在自己給自己標榜的一個虛幻的道德世界中,不僅毫無意識甄別事件本身的可信度,更毫無能力去管住自己一張自我標榜的嘴。于是,那些被杜撰出的惡的人性和被刻意詆毀的良知,就這樣被我們的自說自話和一廂情愿不斷放大。所以說,人云亦云、跟風而上的各種宣泄僅僅是滿足我們自封“道德天使”的表現形式,而這種宣泄,一方面只能表明我們面對道德自律時的“局外人”態度,另一方面也恰恰代表著我們在審視自身道德信仰時的自信缺失。胸大的人從不擠溝,正是這種充斥著叫囂、標榜和宣泄的“刻意”,催生著類似于“人倒扶不扶”等各種吊詭社會問題的發酵。將自身虛偽地置于虛幻的道德高地,其實是在昭告本身是個“愛無力”。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16龍巖啟動萬名生態文明志愿者保護閩西生態環境
- 2013-12-16龍巖市提升生態競爭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綜述
- 2013-12-13龍文區文明辦組織志愿者開展創城志愿服務活動
- 2013-12-13[餐飲禮儀]吃飯文明禮儀(圖)
- 2013-12-13校園文明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