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年崔永元在曉風書屋簽名售書的火爆場面
東南網12月12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廖珍妹)昨日,導報的《店租猛漲電商沖擊曉風書屋只剩5家轉型忙》新聞,讓被市民忽略的曉風書屋,再次進入視野。
穿越到10年前,這家漳州民營書店,走出了漳州,進入全國人們視野,它上了央視《讀書時間》排行榜前列,倪萍、趙忠祥、崔永元、白巖松、余秋雨、余光中、周國平、李澤厚、林清玄、李響等名流,紛紛到曉風簽名售書。漳州的“曉風”,在全國打響了知名度,更是帶動了漳州人的讀書氛圍。
賣得火:不少市民有“曉風”情結
在上個世紀80年代,除了正規書店售賣的教輔書外,街上陳列的多是武俠言情書籍。
1987年8月28日,漳州第一家民營書店“曉風書屋”開業,把市民很難買到的社科類圖書、西方文化書籍、學術圖書購進、售賣。“曉風”一下子火了。
今年50多歲的漳州圖書館館長張大偉,當時還只是圖書館的一個工作人員,他也被“曉風”深深吸引,總愛去“曉風”翻翻人家的書,再和一些年輕人交流。
張大偉覺得,“曉風”的出現,和正規書店形成互補,它的書新穎,很開拓思想。“和新華書店、圖書館這些地方比,‘曉風’社科類的書比較集中,所以大家都愛去看”。
張大偉說:“在我的眼中,‘曉風書屋’再怎么受沖擊,我心中的它永遠輝煌,就算曉風書屋關閉了,我們依舊覺得它還在。”
同樣作為“曉風”的老讀者,原漳州職業大學學報主編、已經退休的陳統先生說,他一年要在“曉風”買近100本的書籍雜志。
陳統舉例說,當時很多學者聚集在漳州開“周恩來研究會”,“曉風”在短短幾天時間里,就調來200多種周恩來的圖書,讓大家刮目相看。
陳統回憶,當時的“曉風”,帶動了漳州讀書氛圍,更成了學者交流的平臺,很多人在“曉風”里看書泡茶聊天,漳州的文化氛圍一下子濃起來。
名流來:央視名嘴紛紛來簽售
“曉風”的書,讓人愛不釋手,“曉風”的魅力,更是讓市民刮目相看。2000年之后,每隔一段時間,“曉風”所售書籍的作者,就會空降“曉風”來售書,帶來“萬人空巷”盛況。
買一本書,排長龍等著名家簽名的場景,陳統回想起來覺得很美好,他覺得“曉風”就是漳州精神文明窗口,是漳州的活名片。
2000年,央視名嘴崔永元到“曉風”簽售《實話實說》,接著,倪萍帶著《日子》來了,趙忠祥、白巖松等央視名嘴也隨之到來。除此之外,著名記者李響、著名美學家李澤厚、臺灣作家簡貞、臺灣作家林清玄、著名哲學家周國平等,都曾來“曉風”簽名售書。
陳統對倪萍來簽售《日子》時的火爆場景印象深刻,當時還有人自發打了橫幅,整條街全是人,人數過千,書全被賣光,由于是手工簽的,倪萍根本來不及簽,簽完后,倪萍還同讀者交流,讓讀者倍感親切和欣慰。
“曉風”創始人許星介紹,按照當時的規定,只要是書店里的單本書籍賣到一定量,書的作者,就有義務前來書店做一定的簽售、交流、討論等。而這么多名家到來,可見當時書籍賣得多火。
據許星介紹,高峰期的時候,單一個門店,一天的人流量就達千人,一些“書蟲”到晚上12點關門了,還是不肯離開。
“除了簽售,‘曉風書屋’還策劃公益的科普講座、交流會,請來各界名人。”陳統說,這些活動,他也曾一起參與策劃過,可以說“曉風書屋”對漳州文化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掌故
“曉風書屋”從何而來?
為什么叫“曉風書屋”,它又是如何開辦起來的?作為創始人的許志強和許星兩兄弟,向導報記者揭開創辦“曉風”的始末。
原來,兄弟倆相差2歲,是不折不扣的書蟲,可上世紀80年代,很難買到好書。“我們想看書,其他人一定也想看書,”許志強說,他們跟爸爸借了500元,租了間幾平方米的小店面,開起了曉風書屋,成為全國最早一批的民營書店。“取名‘曉風書屋’,是寓意早晨清新的思想之風吹來,也象征知識之風、精神之風吹來。”許志強說,另外他很喜歡詩人柳永《雨霖鈴》里的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所以,這才有了朗朗上口又高雅的名字“曉風書屋”。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