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泉州 風華綻放
東西塔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志(張九強攝)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金改”、“綜改”歷史機遇,泉州人以一場“增強憂患意識推動長遠發展”大討論再出發,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銳意進取,先行先試,在眾多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碩果俯拾皆是。
即日起,本報推出系列專版,以“東亞文化之都”、“生態泉州”、“大討論”、“政企合作”、“電商發展”、“金改綜改成效”、“創新社會管理”等為關鍵詞,盤點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泉州發展的喜人成就,為全力打造泉州經濟升級版、改革創新示范區、生態宜居幸福城凝聚推動發展的正能量。
□本報記者 葉舒雯 王蕾 郭雅瑩 實習生 董文杰
2013年8月26日,對于泉州來說,是個難以忘懷的日子。當天,隨著“泉州”二字從文化部評審專家委員會的口中宣布,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花落泉州!
一個月后,泉州與韓國光州、日本橫濱的藝術團體同臺亮相演出,并正式被授予“東亞文化之都”稱號,開啟了一輪文化發展的新篇章。無論是推陳出新的文娛活動,還是緊鑼密鼓的文化設施建設,抑或頻頻亮相央視的城市形象,2013年當選“東亞文化之都”的泉州,幾乎每一天都發生著與“文化”有關的新鮮改變。
鏡頭回放
精彩口述贏“滿堂彩”
高規格、高標準,鑄就了泉州“東亞文化之都”的高含金量,這不僅因為各國僅能選出一個能夠代表本國文化的城市,而且評選的指標囊括對各個參選城市文化傳統、非遺傳承、對外交流、文化建設等各個層面的綜合評價。
今年8月26日,在首屆“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終審工作會議上,經過緊張角逐,泉州以88.92分的全場最高分,力壓蘇州、杭州、青島、武漢、西安等城市,最終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
最激動也最令人驕傲的是城市陳述和答辯兩個環節。當天16時許,市委書記黃少萍從容大氣的口頭陳述,與PPT、視頻短片互動融合,大跨度、分層次地展現泉州深遠厚重的多元文化底蘊、悠久廣泛的對外交流史,以及精心策劃的東亞文化交流方案——前期日夜籌備的精雕細琢,加上評審時底氣十足的多元陳述,終于贏得來之不易的桂冠。

獨具閩南特色的紅磚厝是泉州殷實文化遺產家底中的一枚瑰寶。圖為鯉城區常泰街道五星社區保護完好的成片閩南紅磚厝。(陳曉東 彭斌 攝)
傳承保護
修復古建筑新建劇院
在當選“東亞文化之都”后,無論是具體可感的固態文化建設,還是探索創新的非遺傳承,都馬不停蹄,彰顯著首個中國“東亞文化之都”言必信、行必果的執行力。
繼市區府文廟百年泮宮重煥光彩之后,其價值最高的大成殿維修也緊隨其后。日前,省政府關于《泉州府文廟保護規劃》的一紙批文,更是為這一“國保”單位的建筑修整、恢復全貌等提供法律保障。
放眼泉州,關于古建筑的保護修復比比皆是,永寧古衛城修復城門城樓,五店市傳統街區打造文化遺產存留工程,安海鎮安平橋文化公園抓緊施工。我市還同步謀劃對泉州影劇院、泉州南音藝苑、梨園古典劇院等一批文化設施進行改造提升。此外,泉州木偶劇院將于年底全面竣工,泉州歌舞劇院力爭明年初開工。
文化活動
推陳出新愈演愈精彩
不論是弦友匯聚的南音會唱,還是古色古香的筍江畔“拜月”活動,或者獨具特色的豬腳美食文化節、書香飄逸的南安讀書月、傳統復古的府文廟學子成年禮,數月以來,“東亞文化之都”東風勁吹,泉州大地各色文化活動更是推陳出新,愈演愈精彩。
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文化惠民活動不再是翹首以盼的福利,而幾乎是一日三餐的“家常便飯”。例如,在新門街、府文廟、錦繡莊等,四臺泉州本土文化演出場所和時間已經相對固定,市民游客可便利實惠地觀看南音、梨園、高甲戲以及綜藝演出。而在梨園古典劇院和南音藝苑舉辦的“泉州市直劇團公益性低票價演出活動”還將持續到明年元宵節。在“戲窩子”里過足戲癮,儼然成為文都泉州最生動的文化生態寫照。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南音(陳起拓 攝)
文化產業
創意園區風生水起
就在這兩天,海內外泉商為家鄉擬建的泉州當代藝術館捐款6010萬元,再度掀起“東亞文化之都”文化建設的高潮。
近年來,泉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漸入佳境。截至10月底,惠安雕藝文創園已有55家企業意向入駐;晉江“三創園”輕工學院預孵化基地已有7家企業簽訂正式入駐協議;洪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啟動區“晉江國際工業設計園”已有26家企業入駐。
在今年第六屆文博會上,我市更是攜46家企業參展,共簽約文化項目18個,總金額33.0458億元,其中合同金額30.64億元,同比增長270%,超億元項目達11個。
公共文化
文化信息村級服務點全覆蓋
更廣的范圍里,我市積極探索創新公益性文化服務模式,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走在全國前列,實現文化信息村級服務點100%覆蓋,全市所有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均實現免費開放,除德化外,全市每個縣(市、區)均建有數字影院。
在非遺保護方面,今年新增市級非遺項目36個,新增市級傳承人105名,截至10月底,全市共有各級非遺名錄達601個,其中世界級4個(是全國唯一擁有全部三大類聯合國非遺項目的城市)、國家級31個、省級76個、市級170個,非物質遺產項目數量、等級居全國地市前三位。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