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微博)11月2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李貴榮 社區情報員李國潮文/圖)邊城茶峒,有青山、綠水。在沈從文的筆下,還有一段凄美、曲折的愛情。邊城下壩,有老街、渡口。那靜靜流淌著的下壩河,春去春來,訴說著屬于這里的故事。千年古鎮,武平縣下壩鄉,地處武平西南邊陲,與廣東僅一河之隔。便利的水陸交通,曾經是閩粵贛邊界的一個重要集鎮,繁華一時,有昔日邊城“小香港”之稱。
如今,下壩繁華不再,但當地已著手保護和開發,準備與廣東平遠聯手,再現邊城風光。
邊城:“一橋跨兩省”
下壩鄉,與廣東平遠縣湍溪村,僅是一河之隔。湍溪自東而西,把武平和廣東一分為二。自古以來,一座拱橋(廣福橋)把兩地緊緊連在一起。一橋跨兩省。
據說,明末清初,福建、江西、廣東,三省物資交換頻繁,為了方便交通,溪流兩岸的村民共同出資,建起了這一座橋。
說下壩,也不能不說這里的水。一脈中山河穿過下壩全境,下壩境內的松溪河注入湍溪,這幾條河流在下壩境內交匯,最后合成韓江。
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年代,下壩有著水運的天然優勢,成為閩粵贛邊界繁華的商貿小鎮,有著昔日邊城“小香港”之譽。
老街:昔日商鋪林立
下壩集市依山而建,雖是彈丸之地,卻是三省通衢。三條街,分別是橫街、直街、田壟街。
鵝卵石鋪就的小道,彎彎曲曲,路面顯得狹小而逼仄。街巷兩邊都是一字排開的店面。
食雜店、剃頭店、縫紉店、打錫店、補鍋店、住宿店……油鹽醬醋、豆腐米酒、京果海味、五金日雜……樣樣齊全。
穿行于街巷,抬頭所見,風雨過后的門窗,顯得斑駁,商鋪有的早已傾斜,泥墻體,有的裂開不少口子。
街巷的老房子內,還有傳下的老手藝,百年豆腐坊、百年月餅坊……
金色的夕陽從街縫中穿過,照在古老的墻上,走進這些古街,我們似乎看到了當年車水馬龍的景象。
碼頭:鹽上米下鑄繁華
下壩有得天獨厚的水運,“鹽上米下”,造就了它的繁華。
過去,下壩在湍溪(下壩河)有兩個碼頭,第一碼頭主要用于食鹽的起岸,這些鹽是從廣東潮汕地區而來;第二碼頭,主要用于外運大米等農副產品,從江西而來。
如今住在河邊的張大叔說,廣東的鹽沿河而上,江西的大米順溪而下,而下壩就是中轉站。先前,下壩每天進出的船在百條左右,每條小船可載大米36石(約三四噸)。
廖國勇先生,生長于下壩的老人,是個畫家,前些年畫出了一幅“商貿古鎮下壩”的畫作,展現了昔日下壩的繁華景象,被人譽為“下壩的清明上河圖”。
憧憬:挖掘“千年古鎮”
在歷史的進程中,下壩放慢了“腳步”,沒有了昔日的繁華,甚至慢慢被遺忘。
可老街、商鋪還在,下壩水還在緩緩地流淌,河灣里的水草照舊在水中歡樂地搖曳,下壩還是那個樸實、溫情的姑娘。
這里的客家人依舊熱情,這里的風光還在,獅子山,丹霞地貌,酷似一頭雄獅,傲立山間。
還有下壩大成村的馬窟奇觀,“水奇,其水如碗水倒大缸,只見進不見出;石奇,其天造地設如禾倉;墓奇,其如蛤蟆浮塘隨水漲而高。”
針對這個有千年歷史的邊城,相關方面已開始保護和開發。“充分挖掘商貿古鎮資源,發揮生態優美、風情古樸、風光獨特的優勢,與廣東平遠聯手規劃開發。”昔日的邊城風光再現,讓人很是期待。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