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改善環境 “五大”環保工程全面實施
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載體的支撐。“藍天、碧水、綠色、寧靜、潔凈”五大環保工程,如今早已為廈門人所津津樂道。
為了這片藍天,我市采取了“改善交通設施、強化機動車排氣污染整治、人工增雨降塵、推行簡易機掃、強化揚塵污染控制、加大重點污染源治理、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和實施污染治理代執行制度”等綜合手段來著力改造空氣質量,其中,淘汰更新公交、出租運營高污染車輛達6000多輛,更新車型全部達到國III以上排放標準。此外,我市還積極推廣使用電、天然氣、脫硫乳化重油等清潔能源,逐步淘汰所有中小型燃煤和重油鍋爐。
為了這片碧水,我市創新“三聯合”工作機制,開展九龍江流域污染綜合整治。從2004年開始,每年向九龍江上游地區支付九龍江流域綜合整治專項治理資金,2011年起已增加到8000萬元。這些年,我市全面啟動十條溪流流域的綜合治理與景觀規劃工作,海滄區的過蕓溪,集美區的瑤山溪、后溪、深青溪,同安區的東西溪、官潯溪、埭頭溪、龍東溪,翔安區的九溪及翔安新城東坑灣至南部港汊景觀水系,位列其中。目標其實很明確——在不長的時間內,讓它們都變身“景觀河”。不僅如此,我市還投入巨資進行海灣生態修復,先后對西海域、東部海域和杏林灣、五緣灣、馬鑾灣、筼筜湖、海滄灣等重點灣區進行綜合整治,廈門美麗的海洋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
為了城市的“綠色”,市委、市政府提出“海西森林城市、溫馨宜居廈門”理念和“一心兩帶五灣多點”的框架格局,構筑城郊、城邊、城區協調配置的綠化生態圈。一個例子是,近三年來,每年投入數億元巨資,完成新增園林綠地總計2020公頃,續建公園9個,新建公園26個。
為了讓市民擁有一個安靜的生活環境,近年來,我市繼續在島內、并逐步擴大到全市范圍內嚴格執行機動車禁鳴喇叭和燃放鞭炮等措施,同時全面規劃建設餐飲、娛樂、加工維修業集中區,加大對施工噪音、社會噪音等的查處力度,對重點在建工地安裝噪聲監測儀,實施遠程監控。此外,我市還把創建安靜居住小區作為各級政府和各社區的重要任務,先后啟動了綠家園、瑞景公園等35個安靜居住小區建設。
為了使我們的城市更加潔凈,我市不斷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全市基本實現了垃圾處理、利用“投資多元化、運作市場化、運營企業化”的路子,垃圾處理、利用的新模式、新體系基本建立。到2012年,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以上,而“走平坦路、喝干凈水、上衛生廁、住整潔房”的目標,也在我市農村初步實現。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