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科學規劃 生態文明邁上新臺階
發展與保護并重,經濟與環境雙贏。正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以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為目標,以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為導向,以發展循環經濟、生態經濟、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進清潔生產、節能降耗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為先導,以推進全市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調整為內容,以創新工作機制為基礎,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循環經濟,如今已是廈門人耳熟能詳的一個詞匯。我市積極倡導綠色消費,推行垃圾分類,減少一次性產品使用,廣泛開展群眾環保活動,完善多層次的資源循環利用系統,逐步探索出“政府引導、市場推動、法律規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撐、公眾參與”的循環經濟運行機制。現在,我市循環經濟試點示范企業,不僅有企業清潔生產為核心的“小循環”,有企業間“靜脈產業”與“動脈產業”相連接的“中循環”,還有包括產業體系、人文生態和社會消費的循環型社會雛形的“大循環”。
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廈門經濟特區水資源條例》劃定的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時刻捍衛著廈門的綠水青山。不僅如此,我市廣泛開展水源保護、污水凈化、廢水利用、節水工藝、節水灌溉、節水消費等措施,全面實施“引污上山”滲灌山林(綠)地工程建設,提高污水處理利用率,先后榮獲了由國家建設部頒發的“中國人居環境水環境治理優秀范例城市獎”和“全國節水型城市”。
有人說,工業與生態,有點“格格不入”——這個說法,在廈門,卻成了例外。在工業生態化建設進程中,我市推動島內工業向島外產業分工明確的工業區轉移和聚集,并重點發展了具有高效、節能、環保等特點的新型“綠色”光源——半導體照明產業,生態工業建設成效喜人。
廈門農業污染物“零排放”,這在國內其他許多地方也令人咋舌。我市對農業主導產品實施區域化布局,其中“豬-沼-草、林、魚”等立體生態養殖和發酵式生態養殖模式已經形成“廈門模式”。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