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生態為本 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我過去的三十幾年中,我訪問了全世界上百個城市,廈門之美獨占鰲頭。”1984年9月8日,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訪問廈門時,曾留下使廈門人足以自豪的評語。今天,廈門全市國民生產總值從特區建立之初的7.4億元增長到2815.17億元,建成區面積擴大了約19倍,還依然那么美。
美的根源,便是市委、市政府一直以來堅持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抓環境保護就是抓經濟建設”的理念。
2010年至2012年,我市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工業項目大量增加、資源能源消耗成倍增長、污染物產生量直線上升的情況下,萬元生產總值(GDP)能耗分別為0.569噸標煤、0.507噸標煤、0.493噸標煤,萬元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分別為20.57噸、13.14噸、13.2噸,均呈逐年下降趨勢。從這組數據,也許我們可以窺見一個簡單的道理:堅持生態為本、保護優先,才能不斷增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藍天、碧水、綠色、寧靜、潔凈”,這些年,我市大力實施的這五大環保工程,其核心也只有一個——集中力量解決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全面提升和改善全市生態環境質量,致力于讓人民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今天的廈門,青山碧海,空氣清新。我市全面開展“一江(九龍江)、兩海(環東海域和西海域)、三湖(筼筜湖、杏林內湖、海滄內湖)、四溪(同安東西溪、集美瑤山溪、翔安九溪、海滄過蕓溪)、五灣(馬鑾灣、杏林灣、同安灣、五緣灣、大嶝灣)、六庫(坂頭水庫、汀溪水庫、古宅水庫、湖邊水庫、竹壩水庫、逮遼水庫)”等水體的綜合整治與開發等生態修復工程,大力構建“地鐵+旅游輕軌+BRT+慢行”為骨架的綠色交通體系,各區都新建和修繕了一批健身步道和自行車道,海滄區還規定全區黨政機關及所屬事業單位人員因公外出距離不滿3公里者,除極端天氣、緊急公務等外,一律騎自行車或步行前往。如今,一個“城在林中、路在綠中、屋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美麗圖景,已在廈門廣袤的土地上徐徐鋪開。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