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無常心,習以成性;國無常俗,教則移風。”道德教化養成、道德失范治理,基礎在教育。只有抓好道德教育,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才能從根本上減少道德失范現象發生。
然而,與過去相比,現在道德教育的對象、環境、條件都在發生變化,引導感化的難度也在加大,如果還沿用老套路、舊辦法,很難取得成效。應不斷創新觀念、形式、手段,在增強針對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更好地激發人們的道德自覺,增加人們的道德力量,營造有德光榮、失德可恥的社會氛圍。
首先,抓住重點人群。道德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常言道“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的心靈就像一塊早春的土壤,播下什么樣的種子,就會開什么樣的花,結什么樣的果。應把道德教育融入幼兒園、中小學教育全過程,使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社會生活中,領導干部的品性言行影響較大,應該成為社會道德的標桿。應大力加強領導干部的道德教育,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和水平,使之為全社會作出表率。
其次,改進教育方法。“教得其道、樂為用矣,教不得法、無益于事。”近年來,道德講堂、道德論壇、道德模范評選等形式,受到廣泛歡迎,收到了良好效果。應深入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文明新風;繼續探索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充分發揮公益廣告的作用,善于運用手機短信、社交網絡、微博微信等平臺,運用連環畫、動漫、微電影等手法,進行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達,進一步增強吸引力感染力。
再次,注重實踐養成。有句話說得好,“最小的善行勝過最大的善念”。道德教育不應只是說教,而應重在實踐養成。應突出行為教育、習慣養成,把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學習中,引導人們自覺遵守基本道德規范。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開展社會志愿服務活動,在活動中領悟崇高、感受光榮,使凡人善舉成為社會生活的常態。發揮民間輿論作用,褒揚鄰里好人好事,批評身邊不良現象,自覺修身律己、崇德向善。
道,源于教育;道,源于傳承;道,貴在堅持。道德教育是個慢功夫,不能指望立竿見影,必須堅持積小德為大德,積小善為大善,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 (人寶)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25公民道德教育需體現“三個味”
- 2013-11-25學“道德模范”需要注重“五個結合”
- 2013-11-21思明區筼筜街道開展“做志愿者,積德行善”道德講堂活動
- 2013-11-21東山縣供電公司:“道德講堂”宣揚身邊好人
- 2013-11-21東山縣召開中小學生“班級道德講堂”現場觀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