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三四線城市都出現超市開進社區,取代了以前的農貿市場,超市的出現和普及,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在這個相對開放的環境當中,人們可以在多種同類型的商品中精挑細選,自主選取需要的貨品,這的確給人們帶來了許多方便。
然而,筆者在超市購物的時候,卻常常看到有些市民在購物時的不文明行為。在蔬菜銷售區,蔬菜大多是經過整理上架的,可有些顧客偏愛搞“深加工”,挑蔬菜,把一棵菜剝成菜心,挑水果,把果皮掐出指甲痕,挑雞蛋,放在耳邊來回搖晃;百貨食品原本是分類擺放,可有些消費者挑好商品不想要了,不愿多走幾步放回原位,隨手一丟了事;更有甚者,有些消費者購食品喜歡“捏、聞、嘗”,松軟的面包要用手捏一下,小包裝食品要拆開聞聞,挑散裝食品不用小鏟子挑而直接用手……這些現象的存在不僅使商場管理人員頭痛,也給其他市民帶來了惡劣的購物體驗。
為何‘農改超’后,這些不文明的購物習慣還停留在農貿市場時代?對這類過度挑揀行為,不少市民表示反感,試想誰會愿意在看到熟食被人下手抓起品嘗之后,還會從中繼續挑選?又有誰愿意在被擇得亂七八糟的菜葉中間,選擇一棵回家烹飪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些隨意品嘗、損壞商品,絲毫不顧及別人感受的顧客,其行為不僅是對商家和他人的不尊重,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筆者認為這種不良的購物習慣具備很強的“感染力”,有的甚至成為“經驗”相互傳授,購物小習慣背后折射的是道德大問題。
一些專家也認為,購物行為中也隱藏道德標尺。正常挑揀商品,是對個人利益的保護,而過度挑揀,則建立在“損人利己”基礎上,是一種購物道德的缺失。購物是群體性公共行為,個體易受他人影響,一旦過度挑揀的行為沒受禁止,就會被暗示成合理的行為而造成蔓延。如果超市能及時制止這類個體行為而管理到位,則其他個體也會得到警示,終止這種公共道德缺失的行為。超市應在“重災區”設置購物提醒和文明標語醒目告知,同時增強員工的責任意識。媒體也要對這種失德現象進行曝光和批評,而消費者的自我道德約束也是很有必要的。(謝建喜)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25公民道德教育需體現“三個味”
- 2013-11-25學“道德模范”需要注重“五個結合”
- 2013-11-21思明區筼筜街道開展“做志愿者,積德行善”道德講堂活動
- 2013-11-21東山縣供電公司:“道德講堂”宣揚身邊好人
- 2013-11-21東山縣召開中小學生“班級道德講堂”現場觀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