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條件優越的省城醫院自愿到偏遠農村做一名鄉村醫生;自己拿出2萬元積蓄在條件艱苦的村里創辦衛生室;親手制作中藥分發病人,堅持上門為癱瘓老人檢查、治療;每天從早上7點20忙碌到晚上十一二點;因舍不得村里的鄉親,只好放棄與丈夫、女兒相聚的機會,多年分隔兩地。五年的時間里,鐘晶做的不僅是為村民診治疾病,給予幫助,她更是以一顆仁善之心踐行作為醫生的職責,為條件艱苦的龍河村村民帶去新的希望。
白衣天使,這個曾經形容醫生大愛的成語現在說起來總有點變味。的確市場經濟條件下,醫患關系顯得頗為緊張,醫生罔顧患者利益、生命,只為物質喪失醫德的傳言時有有之,而辱罵、毆打醫務人員,圍攻醫院,甚至殺醫案等惡性事件的頻頻報道又讓我們更加心寒,不禁想問:這究竟是怎么了?
而欣慰的是,在眾矢之的大家紛紛對醫患關系表示消極、悲觀看法的普遍情況下,還是有像鐘晶這樣的醫生,時時刻刻為患者考慮,每分每秒關注鄉親的病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著用耐心、關心、愛心為他們送去溫暖。這樣看來,醫患關系也并不像毒瘤一般,無可救藥。其實多為患者著想,予以人文關懷,使其減輕痛苦,減少負擔,絕大多數患者對醫生是充滿感激之情的。
不可否認的是,任何結果都不是由單一成因所促成,凡事也不能一蹴而就。緊張醫患關系的緩解或許不可能單靠醫生醫德的回歸和無私奉獻,同時也需要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但可以肯定的是,醫生只要在行醫中堅持一顆仁善之心,多一點溫柔,多一點體貼,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點為患者考慮,將心比心,患者一定能感受到的。在和諧溫暖的氛圍中行醫,醫患之間的關系也肯定會隨之緩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或許完全改變脆弱緊張的醫患關系沒有那么容易,但我們慶幸的是已經有鐘晶這樣的醫生愿意以仁善之心為緩解醫患關系撐起一片綠蔭,同時我們也期待并且相信一定會有更多這樣醫生的出現!(李思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25公民道德教育需體現“三個味”
- 2013-11-25學“道德模范”需要注重“五個結合”
- 2013-11-21思明區筼筜街道開展“做志愿者,積德行善”道德講堂活動
- 2013-11-21東山縣供電公司:“道德講堂”宣揚身邊好人
- 2013-11-21東山縣召開中小學生“班級道德講堂”現場觀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