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攝影家們結伴來留影
昨日下午,漳州市老年攝影協會的5位攝影愛好者也相約而來。70歲的蔡錫河就是其中一位,他以前在漳州市聯合運輸總公司做管理工作,家住新元城市花園,每天下午都有游泳的習慣,昨天破例約老伙伴們來文川里。“不虛此行。”蔡老說,原來文川里就在家附近,第一次走進去,錯落的、精致的、中西結合的住宅,這在漳州難得一見。
黃老之前是汽車司機,退休后住在江濱花園,他跟蔡老一樣,雖然都是漳州人,也都住在文川里附近,但都很少進巷子轉轉,“文川里是與世隔絕的美人,看到這些風景、古建筑,尤其是可園,感覺它們都是融為一體的,沒辦法剩下可園,拆了其它建筑啊”。
何老年輕的時候在部隊里做英語翻譯,轉業后到外經委上班。現在,他也加入老年攝影協會,昨日,當他走進文川里,感嘆“物是人非”。
1972年,何老結婚了,當時拿著批條來文川里買糕餅,做喜糖,“這一晃,都大半個世紀過去了”,何老說,只是感覺文川里變“老”了,“但還是原汁原味的”。
網友聲音
請留下祖先寶貴遺產
得知文川里的命運后,網友們喊“請手下留情”,別為短期利益毀了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
文川里是漳州版的三坊七巷,大部分網友一致認為若被拆除,就太可惜了,必須要保護下來,“僅保護可園一個景點,就失去了意義”。
“那樣的仿古城街真的一點歷史文化價值也沒有。為了避免以后的仿古重建,不如珍惜現在給力地保護起來。”有網友稱。
@MXX也認為,發展經濟和保護歷史文化并不沖突,經濟并不是只有地產,文化產業也能發展經濟。更有網友呼吁:希望不要再消逝了,閩南的那些歷史遺跡。
專家聲音
多為后人保留一筆遺產
楊麗華(原漳州文管辦主任):作為曾經在文物部門工作的人,當然也希望自己曾經的努力沒有白費,多保護幾條老街區,多為后人保留一筆遺產。只是,后期城市規劃沒有很好地與文物部門掛鉤,要是放棄了這片老街,真就沒辦法了。
可園是漳州的后花園
青禾(漳州市作協主席):我曾寫過《有一位這樣的漳州人》的隨筆,專門寫可園以及可園里的人和事。我也在可園住了三年,我在文章里寫道:“觸摸可園,我們似乎能感受到這位鄉賢親切的氣息。這也許就是我時時想起兒時的可園的原因。”
“是的,可園是漳州的后花園,漳州就剩下這一塊這么有文化底蘊的地方,怎么可以讓它消失?”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