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1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張韓豐 張偉華文/圖)最近,網上一個帖子謠傳,說是“中國將重新劃分省區,廈門漳州汕頭一帶將成立廈汕省”,當然,這些都不是事實,只是一些好事者杜撰的。
不過,80年前,在漳州這塊土地上,卻真的存在一個“龍汀省”,范圍轄現在的漳州、龍巖等地,更令大家想不到的是,在那次類似“西安事變”的“閩變”事件中,漳州還留下“八天國都”的軼聞。
探訪:繁華市區里的古老教堂
11月的天氣,秋高氣爽,穿過中山公園,新華西路上,夾雜在林立高樓間的西式老教堂,尤為醒目。它叫東坂后禮拜堂,建于清同治十三年,歷經百年風雨,也見證了漳州城的發展。
教堂為鋼筋混凝土建筑,坐北朝南,建有地下室,面積1000多平方米,氣勢恢宏。教堂居中修仿哥特式鐘樓,鐘樓下修成券式門亭,門洞呈荷花瓣狀,甚是講究。
走上八級抹角石階,可見大堂北側設有一神壇,南側架一凹字形木閣樓,斜梯同樣是木制而成。
教堂位于一大院內,顯得幽深寧靜。教堂旁,一石碑揭開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它作為“龍汀省人民政府舊址”,于1988年6月,被列為漳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掌故:老教堂見證“閩變”事件
據《薌城區志》記載,清同治十年(1871年)底,漳州堂會從石碼母會分出,正式成立東坂后堂會,并建小禮拜堂于東坂后。兩三年后,漳州堂會日漸發達,會友增多,舊堂無法容納,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今址(薌城新華西路)興建可容納500多人的大禮拜堂。光緒十一年(1885年),聘請兩位牧師到任,奔走布道,并巡教各支會。光緒十六年(1890年),原屬該堂會的天寶、山城、龍山3個支會,因教徒增多,另行成立天山龍堂會。民國12年,該教堂擴建新堂,增建牧師樓。民國31年,又建百運樓。
而這座教堂有幸見證了福建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福建事變”,簡稱“閩變”。
說到“龍汀省人民政府”,就得從“福建事變”開始講起,同樣是反蔣抗日,它早于“西安事變”。
當時,作為愛國抗日軍隊,十九路軍不被蔣介石器重,反倒被調到福建“剿共”,屢次請纓抗日,都被蔣介石阻撓。
如此一來,十九路軍的將領蔣光鼐、蔡廷鍇等人決定反蔣抗日,1933年11月20日,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定都福州。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